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4日
新华保险保费收入稳居国内寿险前三名
2011寿险保费盘点:中资险企人保进前五 合资友邦第一
2011年 江苏居第二
上海1400亿保费目标引争议 北京成最大竞争对手
过去的2011年,六大险企的战绩如何?继上周《每日经济新闻》独家发布“2011险企"势力"榜”后,本周,我们继续关注寿险业大公司的动向,揭秘数据背后的市场“密码”。
中国人寿失手京沪 广东等地份额上涨
据上周本报发布的“2011险企"势力"榜”统计,作为国内寿险市场 “一哥”的中国人寿(601628,SH),2011年在全国寿险市场的份额高达33.28%,较2010年上升1.57个百分点。
不过,通过这次七省(市)的调查显示,在京、沪两大城市,中国人寿的“一哥”地位受到动摇,被平安人寿所取代。特别是北京地区,中国人寿不但早已被平安人寿超越,甚至在2010年还被新华人寿赶超,目前只能屈居北京地区“季军”;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中国人寿在北京地区的份额与新华保险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目前已超过4个百分点,而新华保险北京地区“亚军”的地位则更加稳固,目前落后排名第一的平安人寿不到1个百分点,大有坐二望一之实力。
当然,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人寿在京、沪以外的5大寿险市场,全部占据绝对优势,市场份额基本都在30%以上,远超对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寿险保费排名第一的广东(不含深圳)地区,中国人寿份额高达37.5%,且较2010年呈现上涨趋势。此外,在江苏、山东等地区,中国人寿市场份额也出现上涨。
银和证券分析师马勇在研报中认为,预计2012年全年中国人寿个险新单总体维持在略高于去年同期的水平,该公司保费结构也呈现了去银保化的趋势,虽然全年银保保费下降幅度在主要竞争对手中相对较弱,但由于银保业务存量占比较高,且没有得到来自个险渠道的高增长拉动,在渠道结构上看,营销渠道转型尚待时日,短期内不会形成保费的有力支撑。另外,银保渠道占比仍高企,渠道新业务价值预期压力加大。
平安人寿夺魁京沪 部分地区份额缩水
去年,平安人寿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取得冠军宝座,但其在多个省市都出现市场份额下滑的情况,江苏和山东两个地区尤其明显。与2010年相比,2011年平安人寿在江苏的市场份额下滑了3.39个百分点,排名也由2010年的第二下滑到了第三位;在山东市场,平安人寿市场份额下滑了3.37个百分点,排名更由2010年的第二位直接掉落到2011年的第五位。
申银万国的研究报告认为,2011年保险市场竞争激烈,受银保新规和银行揽储压力影响,银保保费呈现大幅负增长,各公司增长重心回归个险渠道。此外,营销员增员困难也为个险新单增长带来挑战。平安寿险上半年个险新单保费增长尚可,但下半年行业增长又现颓势。12月单月,平安寿险个险新单增长18%左右,2011年累计同比增长预计5%左右。2012年寿险销售环境难现改观,个险渠道的压力仍将持续,但继续大幅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新华保险表现亮眼 寿险第三地位加固
2011年,新华保险与泰康人寿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据新华保险最新公告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新华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近948亿元,市场占有率接近10%,市场第三的地位进一步稳固。
值得关注的是,在纳入统计的七大地区,新华保险在其中六个地区的市场份额均呈现上涨态势,最明显的是北京地区,新华保险2011年在北京实现保费97亿元,份额占16.6%,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与北京排名第一的平安人寿保费差距缩小至5亿元,市场份额差距不足1个百分点。而新华保险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份额也较2010年提升了1个百分点。
新华保险内部人士认为,2011年作为该公司的上市年、调整年和客户年,该公司在战略转型、合规管理、后援建设等方面的强势推进,为其业绩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据该人士透露,新华保险在去年的业务做起来比想象中艰难。2011年整个寿险行业发展进入调整期,各公司的业绩增长普遍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同时受到银保90号文的影响,加上公司内部开始推进“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转型,新华保险的业绩一度落入低谷,曾掉到行业第四名的位置。然而,因为新华在行业内率先实施战略转型,公司很快就在下半年突围,逐渐缩小了与同业之间的距离,并在9月份实现反超,从此坐稳了行业第三的位置。
业内人士认为,新华保险分支机构的强大作业能力是拉动业绩快速攀升的重要原因。据各地保监局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新华保险34个分公司级机构当中,北京、湖北、湖南、陕西、吉林等9个市场保费收入位居当地第二,广东、上海、天津等10个市场的保费收入位居当地第三。
随着上市后未来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新华保险已开启新一轮的“版图扩张”。就在成功上市后的十余天内,新华保险即对外正式宣布进驻深圳市场,完成了全国沿海城市布局。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