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方正金融控股海尔人寿尚处“敏感期”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作者:路英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1日

    1月保费数据显示,海尔人寿规模保费排名第45位。该座次即便是和海尔人寿自己比,也是历史最差记录

    “每一个微小梦想,我们都会鼎力相帮……”

    去年下半年开始,电视、广播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听到方正金融充满人情味的广告词。自2002年方正集团编织金融控股集团梦想开始,几经波折,目前金融产业布局已经基本成形,而保险这个重要的金融牌照则是方正近期最为关心的。

    消息人士对《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透露,方正集团将受让海尔投资(海尔集团旗下投资公司青岛海尔投资发展公司)大部分股权,申请正在审批中。

    方正金融控股梦

    仅缺保险牌照

    按照方正集团的战略目标,今年是其完成向投资控股型集团转型的最后一年,拿下保险牌照也将为其构建金融控股集团画上一个句号。

    2009年12月9日方正集团金融管理部成立,12月10日,在方正集团金融发展规划会议上,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表示,金融控股集团是方正集团的战略目标,集团已确定在未来三年要向投资控股型集团转型。

    “未来,中国证券公司将从单一经营股票为主逐步发展成为股票、基金、债券、期货、期权、外汇、保险等多种金融产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实现‘一站式’金融百货超市。”当时,宏源证券前董事长、刚刚履新方正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党委副书记,主管旗下金融业务的汤世生发表了如上观点,他还汇报了方正集团的金融产业规划:未来方正金融产业的总体目标是丰富金融牌照,搭建金融总部的业务平台。

    时至今日,方正金融旗下券商、信托、期货、投行牌照已悉数集齐,就差一张保险牌照。

    据知情人士透露,去年下半年开始,方正多次与海尔接洽,协商入股海尔人寿问题。方正集团受让海尔人寿中方股东青岛海尔投资发展公司大部分股权,股权变动后海尔人寿或将更名方正人寿,申请正在审批过程中。

    业内人士分析,方正立志建立金融控股集团,控股海尔人寿,继而更名也在情理之中。去年年底,有媒体报道称海尔投资拟将持股比例从70%缩减至20%,看来并非空穴来风。

    记者致电海尔人寿,其总经理室工作人员表示,股权转让事宜还没有最终结论。海尔人寿董事会成员也对记者表示,股权变动尚处敏感阶段,不方便透露具体细节。

    这是在海尔人寿成立以来的第二次股权变动。

    海尔集团或不参与经营

    早在2010年初,坊间关于合资公司海尔人寿(时称海尔纽约人寿)股权变动的消息甚嚣尘上。《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也曾撰文《海尔纽约人寿被曝外方撤资中方“不能说”or“不想说”》,当时双方股东三缄其口。

    2010年12月31日,保监会保监国际〔2010〕1632号文一出,全场了然,海尔纽约人寿名称变更为海尔人寿。纽约人寿退出,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相互会社受让其25%的海尔人寿股份。但保监会在批文中还规定,海尔人寿应在此次股权转让完成后一年内,将海尔投资持有其股份调整至最高不超过50%。

    知情人士透露,海尔集团在前些年的经营中伤透了心,或许此次增资之后,海尔只注资,不再参与经营。

    海尔集团与纽约人寿合作之初便存在一定分歧,而所谓“分歧”就是预亏时间。

    当年,在双方的谈判过程中,海尔曾经对纽约人寿提出的预亏时间(按国际惯例,新保险公司一般在6-7年后才会有盈余)提出疑问。“但保险业不同于制造业,不是说产品卖出去,资金就能收回,保险公司的前期投入一般会比较大,但只要争取到用户的保单,而且续保率高的话,以后的盈利成本就会大大降低。”纽约人寿以为经过其细心解释,在盈利方面,纽约人寿与海尔已达成了共识。

    但在后期的合作中,寿险公司几年内有去无回的资金投入,还是超出了海尔的想象,并且在日常经营中,双方存在诸多理念上的差异,矛盾日益凸显。

    “各种原因,前七年的后期,中方股东对增资的兴致就显得不那么高了。”接近海尔人寿的内部人寿表示,“海尔是靠一台台卖家电起家的,他投在海尔人寿上的钱都是从别的地方省出来的,这就要求海尔人寿能较早盈利,尽早回报。”上述人士表示,但这方面,两家性质迥异的公司,从理念上存在差别。

    这一点从海尔人寿的增资进程上,我们也能略窥一二。在海尔人寿成立之初只有2亿元的注册资本,2002年至2007年初的5年间,海尔人寿注册资本仅增加了2.2亿元。

    2007年两次增资,两股东各出0.8亿元,将注册资本变为5.8亿元。2008年首次增资,两股东各出0.3亿元,海尔人寿注册资本金变更为6.4亿元人民币。二次增资,注册资本增加至8亿元,双方各注入0.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是保险业飞速发展的一年,多数公司规模都上一台阶,许多寿险公司也是在这一年拉开了差距,确立了在业内的地位。

    保监会资料显示,纽约人寿与海尔再次注资是在2010年的7月30日,这次的注册资本仅增加了0.35亿元。多次的微量注资,是双方股东囊中羞涩?还是海尔人寿的发展不需要钱?

    据海尔人寿的年度披露信息显示,2010年末,海尔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3%,相比2009年末下降了24个百分点。

    海尔人寿最近一次增资是在2011年3月22日,其将注册资本由8.35亿元增至11.8亿元,新注入资金3.45亿元,而这次海尔人寿成长史上的增资盛宴也是这个小家庭的散伙饭。

    有意思的是,自纽约人寿退出海尔人寿后,其中方股东在海尔人寿的经营上下了很大的力气和决心。记者自海尔人寿官网看到,一向较为低调的海尔人寿,去年借成立九周年之机频频宣传,并且公司在股权变动之后,海尔人寿任命海尔集团公司总裁、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杨绵绵为其公司董事长。

    从海纽到海尔再到方正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月份,海尔人寿保险录得规模保费收入4266万元,在62家进入保监会保费统计系统的人身险公司中排名第45位,在合资公司中排名靠后。纽约人寿退出之后,海尔人寿经过一年的发展仍不见起色。

    其实,海尔人寿自2002年成立开始,年度规模保费就从未突破十亿大关。2004年底,海尔人寿保费收入8747万元,在行业内排名第20位;2005年保费收入2.4亿元,排21位;2006年保费增至2.7亿元,排名降至第32位;2007年,排名再降一位,保费收入3.7亿元;2008年名次降至第40位,保费4.2亿元,自此海尔人寿的排名就一直在四十名以后徘徊。

    2009年,排名降至第41位,保费微增至4.6亿元;2010年,也是海尔人寿股权变动之年,其保费收入仅为4.7亿元,排名降至历史低谷46位;去年年底,其保费收入降至4.2亿元,排名升至43位。

    海尔人寿的保费增速与股东的增资速度比较一致。但发展如此缓慢的海尔人寿在成立之初并非如此。最初,在市场主体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外方股东的经营理念是在业内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营销员对自己供职的公司也很认可,很有自豪感。

    而代理人渠道传承纽约人寿160年多年的寿险管理精华,积极推动和落实GOLD(黄金系统)在中国市场的实践,培育出了一支高品质,高产能的专业代理人队伍,是外方股东的目标和优势。

    数据显示,仅2006年海尔人寿就涌现出40名MDRT成员,人均产能、活动率、平均素质和管理体系在市场上均极具特色和竞争力。

    但后来,随着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加,规模扩张成为多家公司的选择。“在第一个七年的初期,中方股东曾提出要开展银保业务,但外方股东以其在业内百余年的个险经验及优势给予否决,致使海尔人寿失去了最佳规模扩张期。”据消息称,海尔投资与纽约人寿签订的双方合作协议提到了两个七年,前七年纽约人寿主导经营,后七年由海尔来管理。

    “纽约人寿是一家比较强硬的公司,并且,其坚信在国外的成功经验一定能将海尔人寿发展好。”纽约人寿坚持着其固有的经营理念,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第一个七年的最后几年,海尔觉得也管不了那么多,到了七年如果你(纽约人寿)做不出来,我们就把经营权收回来。”

    刚刚发布的1月保费数据显示,海尔人寿规模保费收入4266万元,排名第45位,这个座次即便是和海尔人寿自己相比,也是历史最差记录了。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