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要闻 >> 正文内容

数据显示28个省市将分配改革列入议程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蒲长廷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5日

法晚记者梳理31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2011年,上海、北京、浙江仍名列富裕排行榜前三,但由于地理条件和城市定位不同,北京追赶上海难度不小。

展望未来一年,北京、江苏等14个省份表示,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此外,山东、福建等14个省份表示,要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意味着28个省份已将分配改革提上重要议程。

专家表示,以垄断和“身份”为代表的“权力分配”是导致目前国民收入分配严重扭曲的主要原因,必须摸清“家底”压缩垄断行业空间。

数钱袋·排行

最富三兄弟 上海蝉联冠军

3万元俱乐部成员:上海、北京、浙江

31个省份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按照1万元至2万元、2万元至3万元和3万元以上,可分成三大俱乐部。

最富的三兄弟上海、北京和浙江毋庸置疑地列入3万元俱乐部。记者看到,上海市长韩正在作报告时预计,2012年城镇居民腰包增速为8%。到今年底上海有望成为第一位“4万元俱乐部”成员。

专家表示,上海、北京、浙江位居前三,优势明显,都是我国最发达的省市,北京之所以没有上海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因为上海的条件更优越。

和地处平原的上海相比,北京的郊区县,相对落后的地方还是比较多。北京京郊多为山区,发展起来也更为不易。所以北京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想赶超上海,有些难。

收入中坚省份 由南向北转移

2万元俱乐部成员:天津、广东、江苏、福建、山东、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重庆

从2万元俱乐部中的各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当地的人均GDP和GDP 都相对比较发达,最被看好的是天津。

天津现在是特区化发展,国家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包括金融、财政、土地等方面。此外,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也会帮助天津吸引大量的资本进来,包括空中客车等项目。

专家表示,目前从我国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脚步来看,改革的重心正从长三角、珠三角向环渤海地区转移。从2万元俱乐部成员中看到,除了内蒙古、黑龙江和位于东南的福建,恰好基本都位于这三个重点区域。

经济总量发展了,居民收入也受益于此。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这些省区市也因此稍显富足。

腰包较瘪省份 得靠发展补短板

1万元俱乐部成员:广西、湖南、安徽、云南、湖北、海南、陕西、河南、河北、四川、吉林、山西、江西、宁夏、贵州、青海、新疆、西藏、甘肃

1万元俱乐部有19个成员,其中16个都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情况较为相似,工业不够发达,多以农业为主,有些省份农业也发展得不好。

以排名最后的甘肃为例。甘肃资源不丰富,没有先天优势,工业水平一般。自然条件相对差,农业发展缺乏看点。此外,交通等方面也不够便利,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低。新疆、青海、贵州等几个省份,也都存在类似的短板。

专家认为,对这些省份来说,还需要遵循经济规律,能发展工业的,就要发展。

数钱袋·目标

近半省份承诺 收入GDP同步涨

记者发现,在31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上海、浙江等14个省份对2012年的工作提出目标,让居民腰包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此外,7个省份的腰包高于GDP增速,这一比例达到了23%,这7个省份分别是安徽、广东、江西、山东、陕西、四川和新疆。

●专家解析

利润和税收 别跟老百姓抢钱

专家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赶不上GDP的增长,其实还是国民收入分配的问题。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应该要让老百姓享受更多由此带来的好处,让二者之间的差距尽量缩小。

目前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的确较低,且持续下降。此外,城乡、地区、行业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应进一步缩小,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专家认为,税收、公司利润等的增长,都不应该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增长的速度如果超过,就意味着“多拿了”。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补低、拓中、调高的方式,即对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不断拓展壮大中等收入人群,加大对高收入者收入的规范和调节。

专家指出,从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可以看到,不少地方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如广东就提出,2011年居民收入要“跑赢”GDP和CPI

分享:

来源:法制晚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