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新会计准则致险企偿付能力波动剧烈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5日

    偿付能力监管的关键在于对资产和负债的合理评估,会计制度是偿付能力监管的重要基础和工具。自2007年实施新会计准则以后,我国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波动剧烈,本文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认为其重要根源在于认可资产和认可负债采用了不同的会计制度。

    不同计价方法

    直接影响偿付能力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保险公司是否有足够的资产来匹配其负债。因此,采用不同的资产和负债的计价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到偿付能力。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改变了对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方法。

    从2007年底至今,国内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波动剧烈。以中国人寿为例,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在此期间经历了从528%到164%的剧烈波动,仅2010 年一年即下降了91.6%。通过比较国际上较大的两家保险集团安联(Allianz)、安盛(AXA)与国内上市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可以发现,安联和安盛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为稳定,即便是在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下降幅度也没有超过50%。这说明了偿付能力剧烈波动并不是保险业的特质。

    根据偿付能力计算规则测算,大型保险公司业务增长每年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消耗约为10%-15%,但国内几家上市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波动幅度显然已经超过了这个区间。进一步比较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2007年是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变化的明显分界线,2007年之后两家公司的偿付能力波动率都显著提高。这是因为2007年之后偿付能力编报依据的标准——企业会计准则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会计准则分别从资产计量和负债计量两个方面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会计核算调整

    令偿付能力充足率过度敏感


    资产方面,在旧会计准则下,尽管不同的资产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但由于按照历史成本计量,资产价值波动性不大,并且资产的损益只在出售时才在利润表反映,因此对利润及偿付能力的影响也较为平稳。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不同资产项目的计量核算进行了新的规定,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引进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对保险公司资产结构中占比最大的金融资产会计核算进行了调整,将金融资产按照投资意图重新划分为四类。新的分类改变了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对投资采取长、短期分类核算的方法。关于保险公司金融资产的认可价值,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2号:投资资产》中进行了详细规定,其计量方法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其中,持有到期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以摊余成本计算,变动较小。而非持有到期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则表现为与市场一致的价值,波动幅度较大,从而使得偿付能力充足率呈现出过度敏感和剧烈波动的特征。典型的例子是在资本市场上涨、股票估值区间抬升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显著提高,而在资本市场低迷、股票估值下降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出现急速下降。

    会计错配

    加剧偿付能力波动性敏感度


    负债方面,为指导保险行业贯彻落实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简称“2号解释”)和《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简称《规定》),中国保监会发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问题解答第9号》等文件,对2号解释和《规定》执行中的一些具体技术问题进行了规范。

    在旧会计准则的规定下,保险公司财务报告采用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量口径是审慎的法定责任准备金计提标准。2号解释推行对负债的市场计价,责任准备金计提标准向公允价值转变。但是,《问题解答第9号》规定偿付能力报告中的保险合同负债继续适用保监会制定的法定准备金评估标准,出现了监管规定与会计规定的分离。

    上述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对资产与负债计量属性的不一致称为会计错配,即人为的会计政策变动造成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在受多因素影响的市场环境下,资产价值根据市场变化便显出极强的波动性,而金融负债主要依据法定准备金评估标准,按摊余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负债的价值不会随资本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产生会计错配影响,使得资产与负债的匹配难度急剧加大,进而更增加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波动性的敏感性。

    风险的敏感性

    不应表现为高波动性


    偿付能力作为保险公司关键的风险指标,应该有助于监管机构、投资者及时、准确地发现风险,但对风险的敏感性不应表现为高波动性,否则指标本身的监测意义和公允性将受到极大影响。

    在现行的偿付能力规则下,认可资产与最低资本要求的不同比变化,加上新会计准则运用影响,使得公司的规模越大,偿付能力对金融资产变动的敏感度越高。这就意味着随着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的不断增长,除非降低权益投资的比例,否则偿付能力的波动将会更加剧烈。因此,对保险公司而言资本规划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保险公司补充资本来看,一般会选择市场资本充足时提前融资,以降低资本成本。但是,若资本补充渠道不畅及市场表现不佳时,最现实的选择应是加大持有到期金融资产占比,尽可能降低权益资产占比。这一方面可以减小因会计错配使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急剧变化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一旦面临偿付能力的红线,在没有后续资本补充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将不得不被迫斩仓,在资本市场“追涨杀跌”的风险和损失。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