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理财频道>> 理财要闻 >> 正文内容

中国民营企业的财富传承之路

来源:私人财富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5日

文/王在全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家企业,“打江山”和“守江山”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转变,但接下来要面临一个难度更大的问题——如何让下一代人继承财富,并继续创造财富。

传承难题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多数中国富裕人士正处于创业时期,财富迅速积累的过程中,财富传承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经过30 多年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年龄平均为55岁到75 岁,在未来5 到10 年内,全国约有300 多万家民营企业将面临企业传承问题,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正逐渐老去,家族企业正处于两代人财富权力交接之关口,而对于一个富裕人士的家庭,如果缺乏稳定的财富传承机制,“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也许就会降临。

除了第一代企业家老龄化外,中国的家族企业还面临着企业转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民营企业家面临的更加困难的环境。以浙江为例,当地民营企业在培养接班人和财富传承上,普遍偏好“子承父业”的禅让制。在方太2002年新年酒会上,茅理翔的儿子茅忠群第一次代表方太公司向公众致辞。总经理茅忠群走向前台,也标志着方太公司“后茅理翔时代”的到来。茅理翔为他的“禅让”做出了如下三点解释:第一,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利用家族制,因为其他人不可能跟你共同奋斗,只能利用血缘和亲情。朋友、亲戚、同学以及老婆孩子在这个时期是最可靠的。第二,到了一定时候要淡化家族制。方太正在走的是一条淡化家族制的道路,除了茅理翔是董事长,儿子是总经理,夫人是监事会主席,但下面所有的中高层干部没有一个家族成员,也没有一个亲戚朋友。第三,现阶段的社会环境还不到完全否定家族制的时候。中国法治环境有待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还没有经历一个非常残酷的过程,很多职业经理人的技术素质和道德素质并没有经过考验。在一个信用缺失的环境中,让创业者把多年拼搏创造出来的财富交给别人去打理,没有几个人能够放心得下。茅理翔的这番解释也道出了中国富一代普遍承受的焦虑。

财商培养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富二代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喝过“洋墨水”,人文素养、生活理念和富一代相比已不在一个层次上。因此,民营企业家传承的不仅是财富和事业,更应该是“财商”。而接班人的培养模式大体有这几类:1.亲近教育型,接班人亲自体验经营,学习各种知识,培养自己作为未来领导人所必备的能力;2.委托培养型,把未来接班人送到其他公司学习各种知识、经验和技能,再返回本公司工作;3.学院教育型,通过正规教育,把接班人送到高等学校或者国外去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技能,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培养;4.独立创业型,在独立经营中探索掌握各种技能,培养独立的企业家精神。此外,通过行业交流、临时接班等形式也可以塑造和培养家族企业接班人的视野,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具备经营企业的能力和企业家素质。

浙江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万向集团的老总鲁冠球在培养儿子鲁鼎伟接班上就曾煞费苦心。鲁冠球与鲁鼎伟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培养接班人的经典话题。据说,小鲁在学校里就不是那种很乖的学生。一天,老鲁在一辆狂奔的大卡车后面看到正在表演“生死时速”的小鲁,这个场面让他难以平静,也促使他做了一个决定:亲自培养小鲁。于是,高中没有读完,小鲁就结束了在国内的求学经历,老鲁把他送去了新加坡。在那里,小鲁学习了半年企业管理后回国,之后老鲁每天带着他一起上下班,教他如何处理企业的各种事务。通过长时间的言传身教,鲁鼎伟已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的接班人。

传承方式

财富传承的目的是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将财富迅速的、低成本的转移到受益人手中。对于富有的企业家来说,如何规避法律法规的障碍,尽量降低财富传承的成本,使得财富迅速及时的转移,并且避免继承人的财富纠纷,确实是一件令人伤脑筋的事情。所以,选择什么样的传承方式将直接影响财富传承的效果。财富传承通常有这些途径:股权的计划性转让、设计并购买教育养老年金、策划遗嘱、信托规划、购买人寿保险、建立慈善基金或家族基金、成立有限合伙企业等。

1.遗嘱

遗嘱是遗产规划中最重要的工具。但有时遗嘱的认证程序复杂且昂贵,且大多数的遗产纠纷及由此带来的财富缩水、隐私曝光以及亲人反目等不良后果均源自于继承人对遗嘱的司法挑战。所以,有周密财富管理规划的富人们通常不会单独使用遗嘱。

2.保险

通过购买保险指定符合自己意愿的受益人进行财富转移,也是财富传承的一种方式。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任何保险金所得都是免税的,于是不少富人有意识地斥巨资购买保险,以子女为保险受益人,身后就能为他们留下一大笔不用缴税的遗产。

来源:私人财富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