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新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30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通过建立一套专业的评级系统,把大银行和微型金融之间的资金渠道对接,对下一步发展小微金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相关评级还比较少,亟需快速推进”。
5月29日,巴曙松在穆迪-中诚信国际第五届信用风险年会上说,目前小微金融的现状是,大银行是想放贷款的领域不让放、鼓励投放的领域不敢放,“鼓励投放的就是小微企业”;而服务于小微企业的大量小额贷款公司,有更接近客户的优势,但资金资源缺乏导致投放规模非常有限。小额贷款公司想跟银行的资金对接,但银行不愿意给,因为担心小贷公司的经营风险难以把控。
“有没有一种机制能够把大银行的放贷行为和大量小微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巴曙松建议,在这个连接点上,通过建立一套评级系统,把大银行的资金和微型金融机构的渠道对接起来。
巴曙松认为,对微型金融机构进行评级,有利于这些机构积累信用,降低融资成本。他介绍,现在已经有大银行希望跟评级机构合作,这样,拥有充沛资金的大银行就能把大量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一个销售点,以比较低的成本借给小微客户。
最近几年,微型金融机构发展得到大量的政策鼓励,但实际发展趋势并不令人很满意。微型金融机构主要指“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及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
从2005年12月27日设立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至2011年底,全国已经有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各项贷款余额3914.74亿元,占银行业贷款总额比例为0.71%。截至2011年末,全国组建村镇银行726家,已经开业635家。
巴曙松认为,随着微型金融机构的增加,亟需一套科学、严谨的评级体系来对自身进行全面综合评估,来识别、判断、评估自身的风险大小和综合偿债能力。这既是微型金融机构自身改善经营管理、积累信用的需要,也是外部投资者和监管层的需求。
目前,由于对微型金融机构没有专业评级,很多社会资金投资小微金融服务领域时,往往找不到完善的资料来评估风险,导致投资过程经常是“随机性的撮合”。巴曙松说,评级能帮助投资者识别小贷机构的信用风险,给想进入这个领域的资金提供简洁可行、市场化、专业的信息。
此外,评级也有利于监管部门掌握行业发展状况,提供标准化的评估和监督工具。
对于评级内容,巴曙松认为,借鉴国际主要微型金融机构评级方法,微型金融机构的评级内容除了包括与综合性商业评级一样的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盈利和流动性状况,还应该重点关注管理、治理和战略,可拓展性和可持续性,以及社会绩效评价。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