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0日
■编者按:6月27日至7月3日,中宣部、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中央新闻媒体采编人员赣州行”活动,18家中央新闻单位的100余名编辑记者在赣州青山翠柏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田园人家,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周的体验,一路的探寻,一生的收获。7月7日,《经济日报》用整版刊发了相关内容,现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这是一方刻印着辉煌足迹的红土地。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此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此奠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新中国在此预演,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
这是一方被烈士热血浸染的红土地。赣州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10万子弟为共和国的诞生献出了生命。仅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南籍烈士倒下。
“永远跟党走——中央新闻单位赴赣州百名编辑记者踏上赣南原中央苏区的土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暨‘走转改’活动。”我们深深地感到: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仍在这块火热的红土地上发扬光大,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
有一种坚守,责任如山
烈日下晒伤的皮肤火辣辣地疼。我们沿着太阳陂旁仅容一人通过的堤坝,走得小心翼翼。左边是湍急宽阔的水库水口,右边是1米多宽的水渠。而对于水渠管理员张锦兴老人来说,这是一条“爬”了40多年的路:一到下雨涨水,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老人都立刻从河对面的村子里游过河。看不见被水没过的堤坝,也怕被狂风吹落到河里,他只能趴在水中,摸着弯弯曲曲的堤坝一路爬到闸房。有一次,他掉到了水库中,被吸入涵洞里。瘦小、黝黑,每月作为水渠管理员报酬仅100元的张锦兴老人,胸怀却是那么宽阔:“周围上万亩地的灌溉都靠这道渠了,一点也疏忽不得呀。”
老区人民是一群这样的人:战争年代,他们把最后一尺布、最后一袋米、最后一块银元送给了红军,他们把亲人送上战场,挑着担子帮红军筹款运盐;和平建设年代,他们吃苦耐劳,坚韧刚强,不计得失,默默付出。“赣州行”的日子里,大家无时无刻不被感动着:
革命烈属熊怀亭几十年来义务守候朱德旧居;老婆婆吴金秀34年来坚持每天给村小的老师、学生做饭而分文不收;护林员曾建生手臂被摔成轻度残疾,依然坚持每天8小时巡山。他说,这些树就像他的孩子一样。
在一位位朴实的“老表”身上,一位位新时期的“苏区干部”身上,我们感到:苏区精神不仅从未离开这片土地,而且在新时期里进一步发扬光大。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当年,一首山歌唱出了党和群众的鱼水情深。如今,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的群众又写了一首山歌:“市委号召来‘三送’,工作干部来 村。一心感谢共产党,又见干部好作风。”
在很多农户家门口,都挂着一个联系牌,上面写着户主的名字和联系农户的乡镇干部的名字。2010年12月起,赣州市组织两万余名干部下基层,开展以“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为主要内容的“三送”工作,目前已经逐步实现了全面实现“所有干部都联系群众,所有群众都有干部联系”双向全覆盖。“三送”工作组从群众反映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为群众做了一件件实事好事。一条条农家路、一座座连心桥修起来了,一个个产业发展起来了。
《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经历了一件难忘的事:他们小组前往调研的瑞金市叶坪乡的华屋村,土地革命时期有108人参加红军,只回来了两人。“这个村是我目前见到的最穷的村。”为了这句话,赣州市委常委、瑞金市委书记钟炳明连夜赶到华屋村走访,脚崴伤了,他拄着拐杖坚持和记者们谈了一个多小时。
有一种追求,历久弥新
在赣州期间,我们学着捆扎烟叶、采桑叶、收割早稻、给菜地锄草、给脐橙“抹梢”、到工厂去当包装工,一切充满了新鲜感。年复一年,广大群众正是这样不等不靠,用双手改变自己命运的。
站在山顶极目望去,漫山遍野都是高低不一的果树,高一些的山头上,是近两年开始试种的油茶。细看近处的枝头,已经挂上了乒乓球大小的脐橙。这是龙头畲族村开发的5000多亩果林。
“我们不能光等着‘输血’,还要增强自己的‘造血’能力。只有发展产业,才能过上好日子。”龙头畲族村党支部书记蓝少璋说,原先这个村普遍的生活状况是“三五亩田种粮糊口,一头猪换油盐柴米,几只鸡鸭打打牙祭”,从1998年开始,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他们大种脐橙,走上了小康路。
在到处是新建住房的龙头村里,我们遇到了“外来媳妇”张红红,她和老公在广东打工时结识,随他回到村里种起了果树。“看着自家的产业天天在眼前长,心里踏实!”
在崇义县,每个乡镇都建有产业发展规划展览厅,每个村都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图,每位农户都有一张产业发展规划卡。他们紧紧围绕全县刺葡萄、竹业、茶叶、果业、油茶、生猪、酸枣等“七大产业”发展规划,组成与规划对应的7个产业服务队,帮助乡亲们依靠发展产业致富。
在群山环抱的宁都县小布镇的岩背脑附近,清泉飞溅,翠竹成荫,景色宜人。小布镇垦殖场经过多年试制,生产出江西省五大名茶之一小布岩茶,供不应求,成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大特色亮点。
小布镇垦殖场场长赖朝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不仅盛产茶叶,还拥有丰富的林木和风景旅游资源。借助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我们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产业和农家乐等替代产业。现在我们已经计划打造生态旅游基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既利用资源优势实现经济腾飞,又要为后代保有碧水蓝天,新型工业化是必由之路。
“江西找到了大盐矿,储量19亿吨,可能不止此数,印发全会各同志,这是一件大好事,应该宣扬。”1970年,九二盐矿因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主席专门做出批示而得名。而今,以九二盐业公司为产业链的龙头,江西省氟盐化工产业基地正在兴起。九二工业基地办主任温友华展示了一张呈金字塔形的产业规划图,每向下游延展一级,附加值就数倍增长。
有一种期待,点燃明天
平日在鸟鸣中悠然醒来的乡村,这天是被阵阵鞭炮声唤醒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把这些天变成了赣州人民的节日。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苏区精神,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使原中央苏区人民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若干意见》是对老区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若干意见》的出台,对我们而言,既是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更是重大历史责任和重大历史考验,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动情地说,“我们将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意识、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过硬的工作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全面抓好学习、宣传、研究、对接和贯彻落实,向党中央、国务院,向赣南苏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今年84岁的刘友仕老人是邓小平同志任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时开展“共产主义礼拜六”活动的见证者。听说中央出台了帮助老区发展的好政策,老人有些激动地说:“大好事啊,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
在会昌县筠门岭镇芙蓉村,记者看到2月就整理成册的《振兴规划基本情况汇总表》,从县到镇到村,从残疾人、五保户乃至留守儿童等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汇总。村党支部书记朱庆福说,我们要乘着政策东风,还上这些民生欠账,补足基础设施的短板,迎来一个大发展。
红土地上,再一次吹响团结奋进的号角。 (经济日报记者齐平 陈艳 李予阳 吴佳佳 黄俊毅)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