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 >> 正文内容

外媒称我国后年或成稀土净进口国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徐岚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2日

  面对美国、欧盟和日本提出的要求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构设立专家组、调查中国稀土等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的请求,中国明确表示拒绝。与此同时,据媒体报道,国内稀土战略储备第二期已经启动。路透社昨日报道称,由于中国不断推进国内高科技行业稀土消费,作为全球最大稀土生产国,中国或于2014年成为这一关键工业原料的净进口国。

  我拒绝设世贸专家组请求

  根据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相关规则,中国7月10日拒绝了美国、欧盟和日本提出的要求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设立专家组、调查中国稀土等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的请求。据《国际在线》报道,美欧日代表在发言中指责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旨在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影响了国际市场上的稀土供应量及价格,违反了世贸组织相关规则及中国入世议定书。但中国代表在发言时表示,自美欧日就中国稀土出口问题诉诸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同有关各方进行了坦诚的磋商,对相关问题做了积极回应。中国一贯遵守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积极履行入世承诺,中国有关加强稀土等原材料管理的政策,完全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无意籍此来保护本国工业,更无意影响国际市场。中国对美欧日提出成立世贸专家组的请求表示遗憾。

  美国、欧盟和日本于今年3月联合向世贸组织提出诉讼,指责中国限制稀土出口违反了世贸规则。有关各方随后举行正式磋商,但未能就相关问题达成一致。美欧日于6月27日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提出了成立专家组进行调查的请求。根据WTO争端解决机制相关规则,美欧日有权在两周之后再次提出成立专家组的请求,被诉方则无权再次反对。据WTO秘书预计,专家组很可能将在7月23日召开的贸易争端解决机构会议上设立。

  稀土储备第二期已启动

  在经历50年发展之后,中国稀土行业遭遇的问题与困扰仍然停留在起步之初的水平,而行业所面临的局面则更加严峻。市场普遍认为,对于稀土行业甚至是更高层次的国家利益,警钟早已敲响。

  就在中国与美国、欧盟和日本就稀土争端不断抗争之时,国内的稀土储备第二期已启动。据《上海证券报》报导,中铝母企中铝集团、五矿资源控股股东五矿集团及包钢稀土,均参与了正进行的稀土储备计划,但收储具体数量及价格仍不确定。报导引述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收储针对国企和央企;而收储品种为镝、铽和铕,前两个品种为重稀土,铕为轻稀土。与现货市场相比,收储价格有所溢价。

  2011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稀土战略储备体系。此次收储,就是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部署所进行的国家储备。不过,由于近期稀土价格明显回落,市场普遍猜测,此次收储价格应会按照市场价格来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国储局曾低调进行收储的第一期试点,但此轮收储非常低调,量亦不大,已于去年年中完成。

  中国调整稀土贸易角色?

  而上述两大事件也引起了全球市场的高度关注。路透社昨日报道称,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稀土生产国,随着其致力于推进本国高科技行业消费,而不只是向海外输送原材料。“美国地质调查局表示,中国拥有全球稀土储量的约一半,达到5500万吨,俄罗斯拥有1900万吨,美国则有1300万吨。但中国表示,该国实际储量接近全球的四分之一,且供应占全球比重达90%的情况是难以为继的。”

  路透社认为,中国焦煤行业就是一个佐证,“中国决定向国内钢铁厂提供焦煤,取代向海外出口,由此从全球最大的出口国转变为最大进口国之一。”“虽然中国对出口严加限制造成了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不满,但北京方面优先考虑的事情除了控制供给和价格外,更瞄准控制磁铁等下游产品。这种产品若结合稀土制造,体积将会更小,磁力也将更强。”在此背景下,路透声称,“到2014或2015年,中国可能会成为某些稀土的净进口国。”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开启稀土储备很可能也会促使美国等国采取相应措施。美国《国防》月刊6月号援引美国国会研究所4月份公布的报告称,中国生产着世界上97%的稀土氧化物。报告得出结论称,中国还是商业数量级精炼稀土元素的唯一出口商。报告称:“如果商业和防务领域不能再得到这些原料,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稀土供应链的脆弱性问题可能对美国为国家安全需要制订战略计划的能力造成不利影响。”报告发现,美国的稀土生产需要10到15年才能恢复。报告认为,美国国会应当要求建立战略稀土储备,这“有可能会提高国内供给的安全”。

分享:

来源:信息时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