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8日
安远南乡大堂音乐是以唢呐为主的民间即兴伴奏吹奏乐,无论是曲牌、演奏乐曲、演奏方式都与其他器乐曲有所不同,是只流传于安远县南片乡镇,且被当地民间艺人称之为可以在大雅之堂演奏的音乐,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传统的安远南乡大堂音乐一度受到冲击。可喜的是,近几年来经过安远县有关部门的努力,安远南乡大堂音乐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还不断探索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大堂音乐曲牌,吹奏出既有时代气息,又具客家风味的歌曲。
安远南乡大堂音乐:
在传承中焕发生机
具有明显地域特征
安远南乡大堂音乐原始于安远县孔田镇,并以孔田镇为中心,向四周流传,流传到安远南片的风山乡、镇岗乡、三百山镇、鹤子镇以及定南县的龙塘乡、鹅公乡等周边较小的一个区域。
宋朝,安远佛教流行,兴建寺庙众多。“清朝康熙十一年(1692年),邑人魏从贤重建东林寺。”东林寺位于安远县孔田镇上寨村,直至1952年才被大火烧毁。据老一辈讲,东林寺香客如云,东林寺举行法事时,需要请吹鼓手前去演奏佛教音乐,吹鼓手大多数是本地人,平时在家务农。
据孔田镇上寨村大堂音乐的代表性传承人李培钦介绍,他的师父李水秀就是当年东林寺的吹鼓手,当地吹鼓手在生产生活中,将佛教音乐和客家音乐特别是采茶戏音乐结合起来,经过长期的演变、筛选、传承,终于留下了10首音乐曲牌,安远南乡大堂音乐终于形成,世代相传。根据有关专家的调研,在全国其他地方均未发现有大堂音乐这种乐曲,这种乐曲在全国只有安远南片乡镇才独有,故称加之以“南乡”,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安远南乡大堂音乐,以其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域特征,几百年来传承至今,显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民间音乐中的奇葩
安远南乡大堂音乐其曲牌旋律优美,婉转动听,同时具有采茶戏音乐的欢快、活跃、幽默、抒情的山野田园风味的痕迹。但无论是曲牌、演奏乐曲、演奏方式都与其他器乐曲有所不同,堪称为民间音乐中的一枝奇葩。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大堂音乐是以唢呐为主的民间吹奏乐。配有二胡、笛子、喉管、扬琴、月琴等(没有打击乐)乐器;其演奏方法是即兴伴奏,唢呐吹奏主旋律,其他乐器以不同的定弦、反高反低的即兴伴奏;演奏大堂音乐主奏乐器唢呐的哨子与其他地区的有所不同。该地区的唢呐哨子是用梧桐树上的一种虫子的茧制作而成;大堂音乐的10首曲牌,整体看来,大同小异,但仔细听来各首曲牌各有特色。
安远南乡大堂音乐是以唢呐为主,多种弦乐和弹拨乐为辅的民间吹奏乐,民间艺人将其用于婚丧嫁娶、做寿上匾等红白喜事。现留传下来的只有10首曲牌(俗称“十大调”):阴反阳、倒水莲、蜻蜓点水、随手调、鸦鹊过排、四大金刚、赐喜、三金殿、普天乐、乱弹山。
演奏大堂音乐的民间艺人,他们既能演奏“十大调”,也能演奏民间音乐和采茶调,为适应市场和受众的需求,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当地民歌、采茶调等音乐元素。但他们始终把能演奏师父传承下来的“十大调”视为正牌子,认为这是可以在大雅之堂演奏的音乐,这就形成草根音乐“大堂音乐”名称的由来。
据了解,安远南乡大堂音乐曾多次赴市、县参加汇演,深受专家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在传承中发展
大堂音乐几百年来流传在安远南乡广大群众之中,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堂音乐在安远南乡几乎家喻户晓。因当时文化生活匮乏,农民在茶余饭后,广庭之中,小家农舍你吹我拉,自娱自乐,自我演奏,自我欣赏,好不自在!那时,表演大堂音乐的艺人们很风光,收入也高,通过他们的口传和身授,大堂音乐在安远南乡得到了普及。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大部分唢呐艺人靠吹唢呐难于致富,现在艺人中大部分年龄很老,年轻人很少接触,大堂音乐面临失传危险。
为了保护安远南乡大堂音乐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安远县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安远南乡大堂音乐进行收集、整理,出版了一本比较完整、规范的《安远南乡民间大堂音乐》专集,并对其进行了录像、摄影、文字记录、建立档案等保护措施;拨出专款为大堂音乐从业人员添置了一些设备,鼓励艺人带徒传承。与此同时,安远县力促大堂民间音乐向文化产业发展,“抱拳组合”成立民间大堂音乐艺术团进行歌舞小品等表演,还不断探索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大堂音乐曲牌,既有时代气息,又具客家风味。随着这几年来对“非遗”的挖掘和宣传,大堂音乐在传承中得到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黄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