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6日
综合改造是一项得民心、为百姓谋福利的重大民生工程。自今年5月章贡区七里古窑址及周边地块综合改造工程启动以来,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完成68户居民房屋拆迁协议签订,签约率达91%,拆迁主房屋面积30788.91平方米。群众的支持得益于章贡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真情、创新、公正融汇成该区棚改人心系民生福祉,坚决把好事办好的责任和信念,更是成功破解综合改造难题的“金钥匙”。
三招破解综合改造难题
□李荣慧 特约记者许建平 文/图
图为七里村村民钟书津(右二)高兴地签了房屋拆迁协议,圆了自己盼了大半辈子的新房梦。
一套深得民心的工作举措
是群众信任的关键
千年古镇七里因瓷而兴,唐宋时期,这里曾是著名的陶瓷生产地,如今这里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人口的增加,古镇当年的繁华已经被杂乱的房屋、破坏严重的环境所淹没。据统计,该地块第一期范围内集体土地上房屋涉及拆迁户75户,涉及人口460余人,需拆迁主房屋面积3万多平方米。如何让综合改造这项利民工程更加深入人心,成了摆在眼前的一道必须解答的问题。
为打消群众的顾虑,章贡区先后组织100余名棚改干部深入到居民家中,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调查摸底、政策宣讲和释疑解惑工作。棚改干部们对自己所在工作组的拆迁户逐门逐户进行了走访,将他们的家庭基本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建立一户一档。
然而,在综合改造过程中有些人因为家庭面临的各种困难而顾虑重重。面对群众的疑惑,棚改干部们就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再去三次。同时,发挥身边的资源优势,尽力帮助其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赢得拆迁户的信赖。
张慧莲是水东镇七里村的困难户,爱人因为车祸瘫痪在床,女儿尚小。平时她既当爹又当娘,贫困不堪的生活、拆迁面临的租房难题令她愁眉锁眼。了解到她家的生活状况,棚改干部时常带上慰问品来到她家,同时,为了解决她的过渡房问题,棚改干部经过多方联系,以七里村村委会的名义租下七里粮站一间办公室,并装上水电。望着这别样的“新房”,张慧莲眼里满是泪水。
真情,有效缓解了居民群众对综合改造的疑虑,获得了被拆迁群众最大限度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在该地块综合改造启动前收集的群众意见中,支持率达90%以上。
一个勇于突破的工作群体
是强力推进的主导
7月10日凌晨3时,一行人打着手电急匆匆地朝村里的拆迁户郭某家走去,他们是水东镇镇长曾垂炜一行。由于郭某要求家里的土坯房按店面补偿的要求被否决而不肯签订拆迁协议,这已是曾垂炜当晚第四次来到他家了。
当这些人再次来到郭某家门口时,郭某很是感动。经过一番劝导,郭某认识到自己提出不合理诉求的错误,同意签订了拆迁协议。并说:“没想到你们那么执著,综合改造是一项政府的民生工程,我们理应大力支持,害得大家跑那么多趟,真是不好意思。”
为了让困难群众早点住上新房,棚改干部们敢于创新工作方法,棚改工作组的40余名干部分成白班、夜班,实行“两班倒”的工作方式,日夜奋战在一线。同时,他们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动员被拆迁人朋友、亲戚协助做工作,村组干部带头拆迁等方式,攻破群众的疑虑,拉近干群距离。在该地块综合改造工程启动后,作为村民小组组长的郭德林第一时间来到村里的综合改造办公室,签下了该村民小组的第一份拆迁协议。随后,他又动员自家的3个兄弟,先后签订了拆迁协议。
真心换得信任在,“村组干部带头签协议、给亲戚宣传谈协议”等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村组干部“领头雁”的作用,获得群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许多处于观望态度的被拆迁户最终由“要我签”变成“我要签”。
一把公平公正的征收标尺
是和谐拆迁的保障
“综合改造是一项为民谋福利的民生工程,必须坚持原则,用同一把尺,同一种标准保证公平公正,保证每个被征收人的利益。”这是七里村三组棚改干部谭华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推进综合改造过程中,章贡区坚持依法依规,规范操作,做到一个政策贯彻到底、一套人马落实到底、一把尺子测量到底的阳光操作。为了切实保障被征收人的权益,工作人员真正做到不让一名符合条件的居民错过一项相应的政策,对超出范围的政策诉求坚决予以否决。
随着综合改造的有序推进,解决好拆迁难题链中丈量、补偿、安置等环节的一系列问题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发诸多矛盾。由于我市今年新实行的《赣州市中心城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赣州市政府令第65号令)与之前的拆迁政策有所区别,当真正面临动迁时,许多人是既盼又怕。为打消村民的顾虑,棚改干部们把办公室设到村民家中,现场解答问题,帮助村民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有关部门按照对棚改房屋丈量、评估、签订协议等邀请公证处全程进行公证,对相关数据经棚改干部和村民签字确认后及时张榜公示,并以此作为拆迁居民回迁选房先后的主要依据,完全做到“阳光操作”,让每一个拆迁户都从心里感到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