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财新网-新世纪 作者:王小聪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6日
[导读]内幕交易横生波折,令中国企业迄今最大金额海外并购能否获得美国政府批准又多了几分不确定性
当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00883.HK/CEO.NYSE,下称中海油)7月23日宣布出价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石油企业尼克森公司,内心喜悦的恐怕不止交易双方,还有中国最大民营船企熔盛重工大股东张志熔。
7月28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公告,有来自新加坡、香港的多个账户涉及提前获取此项收购的内幕消息并在纽约股票市场上操作,非法获利超过1300万美元。美国证监会已紧急冻结这些账户,并着手调查。
张志熔实际控制的Well Advantage即是被冻结的涉案账户之一。另外两个是新加坡辉立证券、花旗银行账户,美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以正在调查无法透露细节为由,拒绝透露实际控制人。
中海油这一交易若顺利完成,将成为中国企业迄今最大金额的海外并购,也将洗刷2005年中海油185亿美元收购优尼科未果的遗憾。就在中海油忙于准备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多国监管部门批准之际,内幕交易无疑将横生波折,令交易能否获得美国政府批准又多了几分不确定性。
美国证监会已将Well Advantage,新加坡辉立证券、花旗银行的尼克森交易涉案账户列为被告,并启动官方调查。
“整个案件的调查需要持续数月,甚至是更长的时间。”美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耐斯特7月30日对财新记者表示,“我们所知道的全部就是这些交易可疑,因此我们目前先冻结资产,同时调查人员鉴别这些交易的进行是否有法律基础,还是其中存在非法行为。”
知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美国证监会已向中海油发函,要求中海油澄清相关问题,中海油内部也已在进行排查。
谁会泄密
根据美国证监会披露, Well Advantage账户在7月19日通过瑞银证券和花旗集团,购入尼克森公司83.1万股,当时总价为1430万美元。
7月23日,中海油宣布并购尼克森,出价相当于每股27.5美元,比尼克森7月20日的收盘价溢价61%。交易宣布当天,尼克森股价上涨了近52%。
按收购公告发出当日收盘价计算,Well Advantage账面短短几天获利超过700万美元。
因此,美国证监会负责调查此案的桑贾伊•瓦德瓦说,Well Advantage与其他未知账户显然滥用内部信息,实现极为精准的买入卖出,并从此非法行为中获取暴利。
财新记者采访的多位投行人士均表示,从这次内幕交易涉案金额判断,像Well Advantage这样果断出手、买盘金额上千万美元,一定是获得了确切消息,而非单纯听信市场传闻的行动。
确切的内幕消息来自何方?对于内幕交易者,最重要的交易细节包括交易对象、公布时间、溢价空间等。在交易中能够接触到上述准确信息大致有三个渠道:交易双方公司内部、中介机构和相关政府审批部门。
在中海油公司内部,知道此次并购交易人范围很小。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只有并购项目组成员和部分公司高层——据信为副总裁级别以上者才有可能知情。
中海油的海外并购一般由中海油副董事长杨华、负责国际业务的副总裁方志为核心的团队负责。
此前与中海油有过并购合作的一位业内人士评价分析称,包括中海油前董事长傅成玉在内,上述几人行事风格谨慎小心。
其次,为交易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也能提前获知内幕信息。
根据此次交易公告,中海油公司的财务顾问为BMO和花旗,法律顾问为Stikeman Elliott律师事务所以及Davis Polk & Wardwell律师事务所。
尼克森公司的财务顾问为高盛和加拿大皇家银行,法律顾问为Blake Cassels & Graydon律师事务所和Paul, Weiss, Rifkind, Wharton & Garrison律师事务所。此外,尼克森董事会的法律顾问为Richard A. Shaw Professional Corp.和Burnet, Duckworth & Palmer律师事务所。
虽然资本市场上不乏中介机构监守自盗、内幕交易的案子,但是业内人士一般认为中介爆出内幕消息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这次交易涉及的中介机构很多,但每一家都签了保密协定。如果有中介的人泄密,相信能查得水落石出。
中海油财务顾问之一为花旗,而涉嫌内幕交易的账户之一也开在花旗银行,故有媒体暗指这其中是否存在巧合之外的因素。
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花旗给中海油提供交易中介服务的部门,与涉案花旗账户所在部门之间有防火墙,平时如果不同部门之间沟通,需要花旗的合规部门居中协调;至于在中海油并购尼克森这个项目上,“两个部门则完全没有沟通”。
除了交易双方企业内部高层和中介机构外,由于中国对海外投资的政府审批,相关政府部门内部也可能提前知道交易内容。
据一位在央企负责海外油气资源的人士介绍,有了收购初步意向后,央企需要向发改委能源局和国资委进行“信息报备”,报备内容大致为准备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和哪个公司进行交易。如果央企与对方签订非约束性协议后,就要向相关国家部委报告交易的具体细节。“因此很难做到完全保密。”上述央企内部人士说。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根据以往案例认为,政府机构这个渠道不太可能是内幕消息泄漏的来源。
上述接近交易的人士还表示,消息并不一定是从亚洲泄露出去,目标公司位于加拿大,北美华人圈也有可能是消息来源。
完美获利
从1993年中石油中标秘鲁6/7区项目开始,中国的石油企业海外并购已经走过近20年,也有过不少并购金额很大的交易,为何此前这么惊人的内幕交易案并不多见?
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分析认为,中国的石油企业多数海外交易是在非公开市场上进行的,譬如“贷款换石油”等国家间协定,其次很少有收购同时具备全资收购、高溢价、公开市场这几个关键因素,内幕交易也有风险。
中海油并购尼克森交易溢价高达60%,而且是全面收购,为获得内幕消息的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操作空间。“只要跑得快,肯定赚钱。”他说。
张志熔虽然未被美国证监会直接列为被告,但是他的名字在证监会向法院提交的诉状里被多次提及,直接被认定为Well Advantage账户的间接控制人。
今年44岁的张志熔生于江苏,在2011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排第26名,是两家香港上市公司熔盛重工和恒盛地产的大股东兼董事会主席。
财新记者从美国法院查询的资料显示,张志熔名下还有多个离岸公司,这些离岸公司之间又是层层控股关系。其中,涉案的Well Advantage账户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由张志熔通过其名下一家公司控制的Rongying Assets Management Holdings间接控制。
根据财新记者采访,Rongying大约有十几名工作人员,为张志熔打理股票方面的投资。
公开资料显示,张志熔与中海油的交集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中海油耗资百亿建造的“深水舰队”深海钻井船队中,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由张志熔的熔盛重工建造。该交易是2007年双方签订合同,2011年完成建造;其二,熔盛重工与中海油在2010年曾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双方均未披露。
此外,熔盛重工2010年11月在香港上市时,中海油作为基础投资者,按照发售价最高认购4000万美元熔盛重工股份,显示出两家公司的密切关系。
至于张志熔是否通过熔盛重工与中海油的合作便利从中海油内部获得内幕消息,目前尚未可知。
目前,在美国证监会申请下,美国法院已紧急冻结涉案账户共3800万美元的资金。
张志熔的损失则还远不止于此。受内幕交易案消息影响,熔盛重工及恒盛地产股价7月30日开盘急挫,截至8月1日,熔盛重工股价下跌22.8%,报收于1.08港元;恒盛地产亦下跌14.39%,报收于1.13港元。
审批影响
在北京的中海油总部,这或许是董事长王宜林最不愿看到的意外。因为尼克森是他去年4月接替原董事长傅成玉掌舵中海油之后的最大收购,无疑将巩固他在中海油乃至所有央企干部中的地位。
由于尼克森主要资产分布在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湾和英国北海等地,根据程序,收购除需尼克森股东大会通过外,还需要获得加拿大、美国、英国监管部门的批准。这本身已经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的过程。
中海油原本预计交易在2012年第四季度完成。由于美国SEC将对内幕交易调查,是否会影响此项交易的进展,尚未可知。
中海油股份公司投资者关系部媒体负责人表示,对于所有内幕交易相关问题均“不予置评”。尼克森的法律顾问公司也拒绝回答此类问题。
国际商会仲裁院委员陶景洲律师对财新记者分析认为,从美国法律来说,美国证监会的调查理论上并不会影响交易的交割。美国底特律韦恩州立大学法学院教授、曾在美国证监会和美国司法部任职的恒宁(Peter Henning)也认为,涉嫌内幕交易案并不会影响整个收购,是一起孤立事件。
他对财新记者分析说,美国证监会会就内幕交易案要求两家公司提供相关信息,但他们在其中只充当信源的角色而已,而证监会的这些询问会被律师“轻松处理”。
对于案件后续发展,恒宁认为,如果张志熔被最终确认犯罪的话,美国证监会未来将起诉他涉嫌内幕交易。但是张志熔可以不应诉。根据美国法律,如果被告在60天内(有时可以更长一些)没有出面应诉,美国证监会可以要求法庭宣布其单方面赢得诉讼。
如果诉讼进入“不应诉审定”,被告可能被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3倍罚款,罚款可从美国证监会现在冻结的3800万美元中扣除。
此外,美国证监会也可以将收集到的证据交给美国司法部,由美国司法部来考虑是否起诉张志熔。
恒宁分析认为,如果真的判刑,张志熔1300万美元获利对应的刑期将在六年至七年左右。但是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那样还要牵涉到引渡问题。
根据以往案例,美国证监会或司法部起诉的内幕交易案也多以和解了结。比如2007年香港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卷入的道琼斯公司股票内幕交易案,最终由他同意支付800万美元,换取美国证监会放弃民事诉讼。
李国宝否认有不正当行为,但是迫于舆论压力,他不得不辞去了香港行政会议成员公职,保留香港立法会议员及东亚银行主席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