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四大险企上半年退保额增21% 累计达362.19亿元

来源:西部商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3日

    据东方早报消息 截至前日,四大上市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半年报已悉数出炉,数据显示,由于退保骤增和保费增速放缓,国内寿险业已陷入持续低迷。

    根据半年报,上半年,保险公司的退保金累计达362.19亿元,同比大增21.84%。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表示,中国保险行业过去十多年来走得“太快太急”,积累的诸多问题有待反思和修复,保险行业在这个调整期需要先改善行业的自我形象,然后借助政策支持改变发展困局。

    多位保险公司业务层面负责人称,个险代理人体制面临增员难等难题已经步入瓶颈期。受制于银保渠道,银保渠道业务增速下滑成为保费增速放慢的主要原因,如何在营销体制上进行创新变革,改善保险行业的话语权,仍需要监管层共同努力。

    现象:分红产品退保增加

    事实上,保险公司遭遇退保潮从去年开始已露出端倪。

    记者统计,去年全年四大保险公司退保金累计达655.69亿元,同比增长57.13%。退保势头在今年上半年并没有好转的态势,前6个月四大保险公司退保金累计仍达362.19亿元,同比大增21.84%。退保金增长幅度最大的为中国太保,去年寿险退保金同比增长113.6%,今年上半年寿险退保金同比增长58.4%。

    对于退保增加,中国人寿称,主要是受各类理财产品冲击影响。中国平安在半年报中解释称“主要是因为某些分红产品退保增加”。中国太保称,主要为银行渠道部分产品退保增加。

    新华保险的解释稍微详细,称公司一款于2006年开始大规模销售的分红型保险产品,由于该款分红险产品的现金价值在第五年末超过保费本金,同时基于国内市场的升息环境,导致顾客在第五年末进行退保,2011年以来退保金增加。

    由于分红保险为银行渠道代销的主要保险品种,上述表述均指向银行保险业务。

    原因:银行理财产品挤压银保

    分析人士称,受今年宏观环境、资金面紧缺影响,今年上半年拉存款成为银行业务一大压力,受银行理财产品利率走高等因素影响,功能类似于储蓄的保险产品吸引力较低。受银行理财产品利率提高、资本市场低迷等影响,客户也在高利率的诱惑下自然倾向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去年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仅在3.5%的水平,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可以超过4%,客户从自主意愿来看更倾向于购买理财产品。”

    一位寿险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行业统计数据,退保人群集中在50岁至60岁的老年人群,这类人资金充裕购买力强,但也最容易成为销售误导的对象;另外退保集中在银保渠道的分红产品,由于近期资本市场低迷投资收益下降,预期的产品高收益远远低于承诺的收益要求,退保急剧增长。

    此外,一寿险公司高管称,市场上一些中小公司为了冲保费规模,设计的保险产品在一年期时保单现金价值就可以达到本金水平,这些产品也集中存在提前退保的现象。

    分析:转型过程漫长

    实际上,多位接受采访的保险界人士认为,目前的保险行业处于一个矛盾多重纠结的困难期。近年来保险行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曾大力推行承诺高收益的投资型保障产品,却在市场上落下了“忽悠人”的口碑。但若要求保险公司完全调整为保障性产品的结构,由于保费小保障高,保费增速无从谈起,市场业绩排名压力仍存。

    在渠道发展上,个险代理人由于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低,违规现象严重、增员困难,发展模式无法再跟上目前的形势需求。银行主导话语权的业务模式成为保费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形势,多位保险界人士称,仍有待宏观经济层面的改善和解决。保险公司接下来的发展看点仍是集中几点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银行保险聚焦期缴业务、产品以及销售渠道模式创新。但上述问题,对于保险业来说仍将是一个漫长的转型过程。

    面对业绩大幅下滑,保险公司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转型的压力。中国人寿董事长杨明生在近日的业绩发布会上称,将加大推出保障型产品,改变分红险独大,单靠利差盈利的模式。业内知情人士称,中国人寿还将在新渠道上有所开拓,目前正在组建电销渠道团队。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称,要解决上述问题,最为首要的是改善行业形象,然后再在政策上取得支持。自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去年四季度上任以来,已多次提出治理寿险销售误导和车险理赔难,推出消费者维权专线,多项措施旨在治理改善行业形象。

分享:

来源:西部商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