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0日
甘霖润红土 振兴发展涌大潮
兴城强产业 凝心聚力奔小康
清清赣江水东流几千里,熙熙新赣州南引百万商。红土地的夏日,涌动着奋进的热浪,书写着崭新的荣光,真实地演绎不朽的传奇。它注定要被历史永远铭记,因为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918万赣南儿女从此迎来振兴发展的新纪元。
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把字字千钧的《若干意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赣州市委、市政府深入研究、系统把握《若干意见》带来的重大机遇,充分挖掘用好振兴发展的优势和利好,先后召开各种动员大会、学习政策会、形势分析会、领导干部学习会,先人一步,全民动员,有效应对,借力发展,顺势而为,推动赣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赣州市几大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排位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前移,其中实际利用外资和财政总收入分别跃居全省第一和第二。在全省人民眼中,赣州不再是行政区划的巨人,经济的“矮子”。
成功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为全面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赣州市周密细致地规划了投资导向路线图。围绕《若干意见》明确赣州未来发展的五个战略定位,紧密结合国家宏观政策,确定投资方向和重点、节奏和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全力扩大重点领域投资,集中力量推进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产业项目取得实质进展。积极撬动民间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金融、能源、文化、卫生、教育等行业和领域。认真执行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随着投资百亿元的综合商贸物流园项目的开工建设,随着《若干意见》出台,仅2个多月,几千家沿海企业纷纷抢滩赣州各地,赣州多年来无重大投资项目的尴尬历史已经被改写,经济脊柱正在坚挺起来。
首战求必胜,一步赢,步步赢。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良好开局,必须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赣州市制定工业经济三年攻坚、五年跨越行动计划,突出培育龙头骨干企业、“航母型”企业集团、本土民营企业。着力推进产业创新升级,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板块,以赣州开发区为龙头,打造核心增长板块;以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为依托,打造东部工业增长板块;以“三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为载体,打造南部工业增长板块。围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形成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引擎。《若干意见》就像永动力,赣州工业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特色产业一马当先,钨、稀土主营业务收入已占全国同行的三分之一;《若干意见》就像及时雨,把赣州城妆扮得靓丽清新。走在改造后的文清路,你会被古色古香的宋城风韵所迷恋,仿佛穿越千年与苏东坡在一起品味那时的明月今日的祥和。
甘霖普降,才能最大程度凝聚民智、民力,动员全民奔小康。赣州市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民生社会事业进行系统规划,避免零打碎敲、急功近利。强力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安全饮水、电网改造等突出民生问题。加大民生资金投入,提高民生实事效益。充分尊重民生、集中民智,做群众最急需、最欢迎和普遍受益的事情,防止“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关系成败。赣州市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切实增强干部大局观念、诚信观念、法治观念,倡导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宽容失误,善待挫折,为大胆干事的人撑腰,为勇于开拓的人鼓劲。先行先试创优制度环境,不断创优发展环境,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降低成本创优营商环境。
拥有人才,就拥有实力,拥有未来,赣州市增强振兴发展的人才支撑。大力培养能谋划、善运筹的人才,着力提高干部的统筹谋划能力。建立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培养一支数量众多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品不够三江绿浪汇流处崛起四省通衢不夜城;数不清世界500强企业携家带口扎根赣州共发展;赏不尽文清路一砖一瓦一柱一联千年宋城风韵又流香;笑不够农村土坯房改造点掩映茂竹修林青砖黛瓦无蝇扰;说不完赣州918万儿女书写一个个跨越发展新传奇!
赣州新型工业化:主导产业茁壮成长
亮点展示
● 总量规模迅速壮大,工业贡献明显提升。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分别达430.4亿元、1841.6亿元和21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7%、53.81%和91.42%。今年1至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分别达294.05亿元、1093.73亿元和101.74亿元,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 优势矿产业加速升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2011年,全市稀土、钨、氟盐化工三大优势矿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8亿元,两年增长2倍;实现利税总额126.1亿元,两年增长5倍;稀土、钨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更加凸显,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国同行业的三分之一。
● 新兴产业提速发展,工业发展后劲明显提升。201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08.7亿元和512.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近三成。今年1至7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崛起,完成增加值79.0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9.42亿元,利税总额30.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1%、33.13%、44.13%。
● 园区建设快速推进,产业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全市拥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1个省级工业园区。2011年,16个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89.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654.9亿元、利税总额179.5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59.8%、119.2%和181.2%。
● 民营工业迅速成长,作用地位明显提升。目前全市拥有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8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92.1%。2011年,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税收分别达346.1亿元、1666.9亿元和77.4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70.8%、117%和198%。
近年来,赣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打造全省特色产业集聚区的总体要求,主攻优势产业集群,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工业园区功能,强化工业运行调度,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新情况新变化,努力克服欧债危机、市场需求不足等不利影响,化解生产成本上升和主要工业产品价格走低的双重压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领导 创优发展环境
赣州市大力实施三年强攻工业战略。市、县两级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三年强攻工业的统筹、指导、部署和协调。制定了《赣州市三年强攻工业实施纲要》,落实税收、奖励、扶持等政策保障,建立党政领导挂点帮扶制度、考核评比等督查机制。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从规划引导、项目安排、资金配置、培育新兴产业、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等多方面给予赣州支持和倾斜,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的协调联动、重大产业项目的“绿色通道”、重点企业的挂点帮扶等服务机制,帮助企业解决用地、融资、招工、培训、审批等问题,增强了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整合资源 发展高端产业
赣州市深入推进稀土、钨、萤石等优势资源整治整合,着力打造国有控股的赣州稀土矿业公司、华威矿业公司、华硕矿业公司三大资源平台,采取以资源换市场、以资源换产业的方式,与中国五矿、国新集团、金风科技、上海安乃达等央企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多元化合作,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组建了全国稀土行业龙头企业——赣州稀土集团公司,产业集约化、高端化进程不断加快。
重点突破 培育新增长极
赣州市依托离子型中重稀土和黑钨等独特优势资源,实施重点领域突破。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形成了年产永磁驱动电机200万台、锰酸锂动力电池600兆瓦的生产能力;电子信息主导产品向LED封装及应用、绿色照明等高端产品升级;以中成药为主导产品的生物制药产业粗具规模。该市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项目建设,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第一时间洽谈、第一时间落地、第一时间投产。三年来,章源钨业陶瓷基复合材料等项目先后竣工投产,赣州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示范等基地先后建成,促进了新兴产业的高起点集聚发展。
彰显特色 促进园区成长
赣州市坚持科学规划、政策倾斜,促进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特色产业向园区集聚。将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作为县域经济考核的重要指标,策划了一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配套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30个特色产业园,鼓励产品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好的企业优先进入特色产业园区,目前,南康家具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国内家具三大产地之一;赣县食品添加剂产业基地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60%。
强化创新 提升核心竞争力
赣州市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先后建立了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产业研发平台,组建了赣南地调大队院士工作站,新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章源钨业、虔东稀土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已经通过国家初审。仅2011年全市就新增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73.9%和67.2%。通过柔性引进人才机制,引进院士3人,外籍专家162人。此举有力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资本融合 实现裂变式发展
赣州市引进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加快企业股改上市步伐,完善政银企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实现产业裂变式发展。该市推动章源钨业成功上市,虔东稀土已在中国证监会待审,晨光稀土、杨氏果业在江西证监局辅导备案,五矿(赣州)稀土、赣州铝业、龙南龙钇稀土、兴国环球矿业等企业已完成股改或新设立股份制公司。该市还积极建立健全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荐有融资需求的成长型优质企业,今年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与725家中小企业签订融资协议102亿元,目前已到位59.2亿元。有效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发展。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