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0日
赣州,千里赣江第一城。
郁孤台下,大江奔流;千年古城,生机勃发。
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保护交汇交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让赣南红土地尽显发展之美、和谐之美、活力之美。
赣州,这座有2200多年文化底蕴的古城实现古韵与时尚的完美交融。今年上半年,赣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89.7平方公里,比去年底增加4.47平方公里;总投资67亿元的四桥九路一公园项目正式开工,文清路、厚德路商业街综合改造基本完成,华润万象城、中海国际社区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正式启动……
如今,赣州积极融入“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省域发展格局,正按照新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等目标定位,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向品质城市阔步迈进。
以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一体化为基础,赣县、南康、上犹正加快“融城”,融入大赣州的怀抱。
听!赣州大城崛起的脉动……
传承文脉 延续城市记忆
赣州,赣江之源。
八境台上俯瞰赣江,但见淼淼江水磅礴北去,波浪淘尽千古风流。
古城墙、古石窟、古浮桥……赣州一处处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都打着深深的宋代烙印,特别是千年福寿沟地下排水系统沿用至今,赣州被誉为“宋城博物馆”,苏东坡、文天祥、周敦颐、王阳明等历史名人都曾在赣州留下政功墨迹,千年古韵绵延深厚,是宋代全国36大城市之一。
没有传承,再丰厚的文化财富也难有价值。
放眼文清路,从厚德路口到南京路口,沿街店面现在全部穿上了宋城“新装”,打上了宋城印记,展现出宋城特质。灵巧的飞檐、精美的雕花、古朴的青砖、庄重的廊柱、细致的窗格,成为赣州中心城区文清路上最为醒目的宋城元素。穿行其间,宛若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了张择端笔下描绘的《清明上河图》。
一次次仔细的端详,一个个惊喜的眼神,一声声由衷的赞叹,一个个流连的脚步,一笔笔满意的交易……文清路上赣州风情、宋城韵味,给本地和外地人都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目前,文清路提升改造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良好示范下紧锣密鼓地推进。
为把赣州这片具有独特文化特质、丰富文化资源的红土地建设得更加美好,赣州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深入挖掘赣州文化内涵,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
今年以来,文清路改造和郁孤台、八境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顺利推进,成为赣州打造宋城文化、建设品质城市、延续城市记忆的新开端。
品质城市建设,除了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也是其重要举措。
目前,该市正以《若干意见》出台为契机,围绕建设品质城市目标,加强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高品位地开展江南宋城核心区规划,将其打造成品味宋城古韵、品读客家风情、品尝赣南美食的文化产业园、旅游景区和影视基地;加强城市整体风貌设计与保护,以郁孤台、八境台和慈云塔等景观制高点,以古城墙和章贡两江水系为景观带,保护河套老城区的整体风貌,并着力推进七里窑遗址申报国家考古大遗址保护、宋城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等项目,使赣州丰厚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宋城文化在新时期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新闻链接一】
大机遇:优势机遇在眼前
积极融入“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省域发展格局,以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主线,以产业和人口集聚为重点,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资源开发建设与生态文化保护相结合,加快建设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该市三年完成投入500多亿元实施重点城建项目,构筑了“大城建大民生”的格局。该市连续两年每年投入100亿元实施民生工程100件实事。2011年,该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开工规模大、建设速度快、受益群众广”创历史之最。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历史赋予了赣州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若干意见》为赣州新型城镇化的长期发展构筑了政策新高地。到2015年,赣南苏区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化率将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赣州的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目标。
生态宜居 彰显城市魅力
青山环抱,绿水环绕。
有“富丽江城”之美誉的赣州城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赣江、章江、贡江交汇处。城市周边的章江、贡江、赣江三条江,河曲蜿蜒顾盼,如同巨龙环抱古城。赣州城的山水形势,构成了赣州城独有的“三龙汇三潭、三水绕三山”之意象。
树木成荫,绿带纵横,花岛点缀,碧湖荡漾……置身赣州城,“城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城市园林景观环境让人流连忘返。
城市建设,规划是先导。大胸怀方能拥有大视野,大格局才能顺应大趋势。赣州精心把握城市的独特属性,科学结合城市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因素,注重城市的差异性定位、功能性区分和个性化特色,引进了先进的规划理念,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市规划。同时,强化单体建筑设计,严格把关建筑设计的体量、材质、风格,把城市特有的文化融入建筑之中,塑造品质优美、特征鲜明的城市,打造高品质、可识别城市。
一座城市雕塑的佳作,可以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打造高品质、可识别城市的缩影。日前,位于章江新区新落成的“十龙聚龟”是赣州城标志性的城市雕塑,它撷取了赣州周边山水生态环境之精华,汲取了赣州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是融山水生态与历史文化为一体的经典之作。
城市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赣州树立生态为重理念,注重城市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科学编制了赣州市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等,把生态建设资金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保护山水文脉,构建城镇生态绿化体系。当前,赣州中心城区正着力推进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水东马祖文化生态园等公园建设,建成一批城市休闲公园、小游园、小广场。同时,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十二五”末完成所有县城生活污水管网体系建设。
“科学规划建设章康新区”、“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若干意见》为赣州建设品质城市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坚定了信心和决心。
7月17日,四桥九路一公园项目在中心城区集中开工建设,赣州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若干意见》。
虽入秋季,赣南大地依然涌动着绿色浪潮,形成一道道五彩斑斓的独特美景。
【新闻链接二】
大战略:站在高处“谋篇布局”
到2011年底,全市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08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4.3%。在《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赣州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进入全国前20强。
立足于国务院出台的《若干意见》,确定将赣州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等五大战略定位和建设江西省域副中心城市和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等发展目标,开放对接、兴业富民、生态文化、扩容强心四大战略呼之欲出。开放对接战略:进一步拓展交通通道,构筑海陆空一体化的综合运输网络,提升赣州中心城市在四省交界地区的枢纽地位。兴业富民战略:立足于赣州的特色矿产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条件,巩固提升第一产业的规模效应,强化第二产业的聚集效应,积极壮大第三产业。生态文化战略:依托赣江、章江、章水、上犹江、贡江的“五江十岸”滨水开敞空间、郊野公园建设为抓手,融入城市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区域性绿道网络,塑造山水格局突出的城市空间。扩容强心战略:立足于人口200万至300万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框架,加强对于各类城乡空间资源和重大基础设施的整合利用,合理优化调整行政区划,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
科学管理 增强城市引力
城市,三分靠建,七分靠管。
近年来,赣州通过持续广泛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开展的赣州中心城区“治脏、治乱、治堵”(以下简称“三治”)活动,让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初步实现了城市品位、城市功能、城区通行效率“三提升”。
日前,住在赣州中心城区金樽花园小区的居民们打心眼里高兴,市民张小力对记者说:“百街小巷整治工作真是好,生活方便多了,环境焕然一新。”据悉,去年中心城区百街小巷整治工作已完成改造128条小街巷。今年,市里计划投资3000万元实施新一轮百街小巷整治工作。
群众的满意化作了对“三治”工作的拥护。在每月开展的全民卫生日活动中,广大市民积极对房前屋后、庭院楼道、店面门口开展卫生大扫除,清理杂物,清除牛皮癣;章贡区一些老人自发组织“银发志愿者服务行动”,走上街头开展义务劝导,“爱护环境、人人参与”在中心城区蔚然成风。
在“治堵”工作中,赣州还紧紧抓住整治公车交通违法,当地新闻媒体先后曝光了87辆存在多次交通违法的公车。这招制止了一些“超速、超车、抢道、乱占道”的特权车,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了。
“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若干意见》为赣州城市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波澜壮阔的赣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使赣州进入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境界,大赣州的轮廓也将越来越清晰。
如今,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保护交汇交融,让富丽的赣州城尽显发展之美、和谐之美、活力之美。
【新闻链接三】
大发展:创新建设大赣州
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达39.34%,比上年提高了1.81个百分点,城镇化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85.2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72.75万人,正由大城市向特大城市阔步迈进。
打造核心增长极:建设赣州特大型中心城市,将其打造成为辐射带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编制实施赣州特大城市城乡总体规划,加快赣县、南康、上犹与市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步伐,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全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章康新区,推动城市向南迁移,带动城市全面扩张。加快特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城际快速路和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四桥九路一公园”建设,形成便捷的城市组团间快速通道网络。加快推进区域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厂搬迁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特大城市范围内基础设施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华润、中海等城市综合体建设,积极推进建设奥体中心、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完善特大城市功能。
发挥三个“效应”。边界效应: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改善与先进发达地区的交通条件,充分构筑边界效应;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打通赣州至长珠闽的快捷交通通道,主动融入广州、深圳、厦门、南昌等中心城市3小时黄金圈层。后发品牌效应: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创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形成后发的品牌效应。乘数效应: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人口有序聚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乘数效应;培育壮大瑞金、龙南城镇群,扶持兴国、宁都、于都、信丰等中等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乡镇,全面壮大县域经济;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为抓手,适应新型城镇化趋势,鼓励和引导农户向县城镇、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实现便民、惠民、利民。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