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周刊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6日
当初网银的建设都是基于各自的一个单纯交易渠道,最后打造的是一个封闭的、用户自助的交易应用系统。以证书和USBkey为安全壁垒的网银封闭体系实际上与互联网是隔离的,银行服务也无法进入互联网生态。
2000年以来,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开始对传统金融领域进行全方位的重构,从银行借助互联网做载体承担银行服务信息的传播功能的最初发展阶段,到国内主要银行开始致力于传统银行柜面业务向网络移植、网上银行的交易属性突显出来;再到柜面绝大部分业务全面向网络移植,网银的业务量对柜面业务替代率整体达到甚至超过50%的高速发展阶段,各大银行的网上银行体系成为承载银行交易的重要业务渠道。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内的电子银行逐步进入深耕期,但是银行却逐渐发现了一系列很难以解决的新问题。例如:产品竞争向价格竞争演变、网银同质化发展和原地踏步、缺乏持续创新能力、电商和第三方支付的挑战导致银行脱媒现象逐步严重、品牌定位模糊等。
因此,各家银行都在不惜投资重金和人力,对现有网银进行改造升级,力求在技术、产品、营销、服务等方面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但是,几年以来,这些投入收效并不明显,整体来看,国内电子银行市场仍然没有摆脱红海竞争格局。
银行服务无法进入互联网生态
从历史根源来说,现在网银所面临的困境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就拿同质化的问题来看,由于与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随着网上银行业务的不断成熟,使得各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功能差距逐渐缩小;同时,国内银行在传统柜台业务领域和金融产品的同质化,导致电子银行作为银行柜台的延伸和产品的销售渠道,在功能上大同小异。
当然,更不用说,在第三方支付和电子商务等领域,银行面临逐渐被边缘化的脱媒困境。
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
宇诚网络副总裁韩冬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网银被一直银行定位为一个互联网上的交易渠道,各自的功能和产品已经比较丰富,在同质化现状下,各家银行都在想下一步走向何方,如工行、建行、招行等提出了建设领先的营销平台和服务平台等。
韩冬认为,当初网银的建设基本都是基于各自的一个单纯交易渠道,最后打造的是一个封闭的、用户自助的交易应用系统。用户都是必须用相关银行的卡号作为ID登录,而出于安全性的考虑,用户往往只考虑自己的简单核心应用,完成之后迅速退出,停留时间也短更重要的是,在封闭的系统内,银行无法灵活开发自己的服务体系,也无法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在封闭、自助的模式下谈创新和服务,其难度可想而知。
作为银行从电算时代进入计算机时代的亲历者与推动者,宇诚网络和韩冬的网银团队对于国内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再熟悉不过;在过去十几年国内网银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宇诚网络源于柜员系统的菜单为导向的设计思路,也成为传统网银根深蒂固的特征。
韩冬直言,以证书和USBkey为安全壁垒的网银封闭体系让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交互形式单一、交互过程也变得不顺畅,银行投入重金建设的网上银行实际上与互联网是隔离的,银行服务无法进入互联网生态,银行也无法利用更多的互联网手段更好的实施营销、服务客户、拓展业务。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