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乔继红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6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乔继红 黄玫 禹薇 范超 发自纽约、广州
QE3终于落地。9月13日,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会后宣布启动新一轮“开放式”的资产购买计划,标志着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即QE3正式启动。市场立即对此作出反应,美股大涨2%以上,大盘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盘创下2007年以来最高点,五分之一的个股创历史最高。
这对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和基金经理们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然而更多的人则担心它带来的各种隐患,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QE3,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
伯南克再次扮演“直升机”
自从上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在去年到期后,市场对QE3的猜测和期待就从未停止过。有人将QE比喻为“用直升机从空中撒钱”,事实上这并不准确。QE3印出的钞票并非人人有份,而是主要流入了房利美、房地美这“两房”手中。QE3的机制是:从9月14日起至今年年底,由美联储每月印400亿美元,来买“两房”的债券。“两房”是有政府背景的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购房者从“两房”贷款,然后分期偿还,但“两房”希望尽快收回资金,怎么办?那就以房贷为抵押发行债券,美联储通过购买这些债券让“两房”可以放心贷款。同时,美联储决定把0.25%的超低联邦基金利率政策延长到2015年年中,并延长“扭转操作”时限到今年年底。
“这次不设上限、期限的QE3,目的正在于压低抵押贷款利率,刺激房地产市场,并借此刺激经济增长。”美国保德信国际投资咨询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约翰·普拉温说。
长期以来,促就业都是美联储的主要任务之一。向来被看做救火员的伯南克,也被市场寄予了很多期望。而从今年5月份起,美国经济的复苏势头开始明显减弱,各种核心经济指标相继令人失望,而失业率也再次攀升,市场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减弱。与此同时,美国总统选举在即,民主和共和两党之间越发针锋相对,“财政悬崖”若隐若现,又恰值欧洲债务危机不见丝毫好转、中国经济放缓信号不断增加……美国经济似乎危机四伏。市场上对QE3的呼声便开始一浪强过一浪。
8月底,伯南克在美联储年度研讨会上终于做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表态。他不但为美联储之前采取的各种非常规货币政策辩护,还表达了对美国当前经济状况的“不满意”和“担忧”。
不久,一份令人失望的就业报告再次深深刺痛伯南克的神经。美国劳工部在9月7日公布,8月份新增就业仅有区区9.6万个,远不及市场的预期,失业率也依然高达8.1%。
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高企,市场信心岌岌可危,而通胀率又处在相对低的可控范围,这给伯南克推出QE3创造了土壤。虽然可能面临各种批评和指责,但伯南克还是决定交出一份自认为正确的货币政策答卷,再次扮演“直升机”的角色。
“创造就业”成美丽泡泡
对于华尔街来说,QE3无疑是个天使。首先受益的是那些一度被99%的民众痛恨的大银行。《华尔街日报》曾发文说,QE3将从两个方面帮助大银行:首先,如果QE3推动企业投资信心大增,就会导致银行借贷和营业收入增加。第二,如果QE3真能刺激房地产市场复苏,那银行的抵押贷款业务就会迎来第二春。
目前,虽然经过之前两轮资产购买计划,但美国房地产市场依然很不景气,银行惜贷依然明显。抵押贷款支持类证券成为金融机构手上持有的烫手山芋,风险高、收益低。而QE3,直接购买的就是抵押贷款支持类证券,这在压低市场利率水平并抬高房产价格的同时,还意味着,金融机构手上的那些风险资产找到了出口,解除了后顾之忧,其股价自然大涨。
在很多分析师看来,QE3的传导渠道就是,刺激房市、推高股市、提振市场信心、增加信贷活动、推动企业发展、改善就业。不过不管华尔街多么欢欣鼓舞,QE3的终极目的还是创造就业。《华尔街日报》曾在QE3出台前做过调查,受访的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出台QE3将是个错误,难以带来大收益。他们认为,如果QE3的规模为5000亿美元,那在未来一年内仅能将失业率拉低0.1个百分点,对经济产出也影响甚微。
而历史的经验也似乎说明了这一点。伯南克先后在2008年11月和2010年11月执行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从之前的9000多亿美元膨胀至约2.8万亿美元。但是,其效果却并不明显。数据显示,经济衰退期间美国共丧失约800万个就业岗位,到目前为止仍有大半没有恢复。今年以来美国失业率也一直停留在8%以上,显著高于正常水平,长期失业人口高达500万。如此看来,“创造就业”似乎成为每轮QE吹出的美丽泡泡。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