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机构投资》 作者:赵越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7日
在古希腊神话中,人类与神的关系被划分为五个阶段,即五个世纪。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说到人类世纪的传说时曾慨叹道:“唉,假如我不是生在现今第五代的话, 那该多好啊!因为现在正是黑铁的世纪……留给人类的只有悲惨,而且这种悲惨的状况却看不到尽头。”
赫西俄德对自身所处时代的感慨恐怕也是目前众多券商从业人士的心声。2007年,当股市冲上6000点高位的时候,市场内涌现的是疯狂的股民和光鲜亮丽的证券从业者。那是券商的黄金时代,那是券商最好的时光。然而,距离当初的辉煌仅仅5年的时间,市场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市券商2012年中报披露已经结束,陆续交出的业绩答卷显示这个行业依然艰难。截至8月31日,19家上市券商中,大部分上市券商上半年业绩呈不同程度的下滑。
行情不好,券商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开源节流。裁员、减薪、跳槽之声不断,整个行业陷入低迷。不可否认的是,券商的黄金时代已经远远地向我们挥手告别,如今,是一个券商的黑铁世纪。
勒紧“裤腰带”变相瘦身
压缩成本以维持生计成为券商行业的普遍现象。沪上一名券商研究人员告诉《机构投资》:“毕竟行情不好,业绩奖励部分会受影响,这也是合理的。券商总体上受市场影响,市场不景气,控制成本,这是任何行业、任何公司,都会考虑的,减负是比较正常的做法。”上述人士表示,一般来说,资管和自营部门的人员和薪资相对稳定,而经济业务部门的薪资最容易受到市场的直接影响而缩减。
事实的确如此。“靠天吃饭”的经纪业务部门交易惨淡,佣金收入不断萎缩,新业务开展进度缓慢,行业的低迷、收入的锐减让不少人无奈选择离去。5月初,《证券时报》公布了一组数据:扣减新入职员工后,今年前4个月证券业注册从业人员净流出总规模在上万人,占全行业注册从业人员总量的比例约为4%。此次流失最为严重的从事经纪业务的客户经理和经纪人,分别为8935人、1621人,几乎是净流出人员的全部,相对具有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比较少。
海通证券的一名内部人士告诉《机构投资》:“很多都是营销人员的自愿离职。总部裁员的还是比较少的,一般都是收入减少,同时因为收入降低,有很多人考虑跳槽。由于保监会考虑放开保险资管参与股指期货,有一些去了保险资管。”
国金证券的一位内部人士则否认了裁员的消息:“没有!没有!没有裁员。现在谈年终奖为时过早,市场低迷持续了很长时间,公司会有一些开源节流的措施。”
东方证券也否认了裁员一说。“裁员是肯定没有的,减薪的好像也没有。”
“在薪酬方面,目前没有感到什么明显的变化,但福利方面确实不如以前了,年终奖更是未知数。”沪上一家中小券商的业务人员告诉记者。
“还好,工资暂时还没怎么受影响。”新时代证券投行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机构投资》。
“证券公司很聪明,会利用绩效考核制度完成优胜劣汰的过程,而不是直接裁员。”有券商人士表示。
尽管裁员还没有大规模爆发,出于控制成本的需要,许多券商纷纷各出奇招变相瘦身,包括降低福利、过节费等。对于在牛市时风光无限的券商而言,在经济下行时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上“苦日子”。某证券公司会计部门甚至出招降低报销额度,把业务人员的出差报销标准从500元/天降至300元/天。也有券商改变消费习惯,将请客服吃饭由高档餐厅的包房移位至普通大厅。还有券商将营业部的办公场地缩小一般来减轻场地租金负担。
“开源节流是一个方法,但不是一个根本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上述人士表示。
持续两年萎靡的股市
这样的情形并不突然。早在2011年,券商们已经迎接了寒流的第一波来袭,股市持续低迷使众多证券公司都在经受严峻考验。那一年末,对于许多券商员工而言,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翘首期盼的年终奖已经成为奢望,降薪、裁员、甚至整个部门动荡的消息不绝于耳……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入行二十多年来最悲哀的时期”。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当时断言:2012年的中国证券业不会在顷刻间春回大地,寒流会持续到春天。
这股“寒流”发源于萎靡不振的股市。央行发布的《2011年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称,2011 年,股票指数总体下行,年末上证指数收于2199.42 点,与2010 年底的2808.08 点相比,下跌608.66 点,跌幅达21.7%。2011年,上证指数最高为3057.33 点,最低为2166.21 点,波幅为891.12 点。股票市场成交量明显下降。以上证A 股市场为例,全年累计成交金额23.9 万亿元,日均成交金额978.5 亿元,较2010 年减少21.9%。
这已经是股市连续两年萎靡不振。受此行情影响,券商盈利的三驾马车——经纪、自营和投行都遭遇挑战,2011年全行业近三分之一的券商亏损。成本控制自然成为各家券商不约而同的选择,减员降薪成为一项最可行的途径。2012年2月,中金公司突然宣布投行部门裁员30人,引起媒体一阵热议。
今年1月,有媒体调查了包括国信证券、银河证券、东方证券等24家券商,券商纷纷表示,大家都在想办法怎样过冬。尽管当时还未有其他大规模的裁员和减薪事件爆发,但是员工表示他们的提成和年终奖,几乎都不同篇幅地受行情影响,甚至有保代因为薪酬制度而集体出走的事件发生。
春去夏来,如今已是2012年的秋天,而券商市场迟迟还未回暖。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2012年上半年券商业绩较去年同期下滑趋势明显。其中,有23家券商出现亏损,而去年同期的109家券商中仅有15家亏损。
“市场不景气,各家券商都在尽量控制成本,业内的朋友们出来聚会,一半话题是在谈论市场、业绩、降薪、裁员。”一位券商机构的人士表示。
创新求转型突破
证券行业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无论繁荣还是萧条,往往都只能持续几年。而繁荣与萧条之间,对比极为强烈。而在如今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券商如何突破重围求生存,是当下的头等大事。
近期在上海举行的“第七届新财富券商研究所高峰论坛”上,与会券商研究机构负责人及机构投资者代表一致认为,创新、寻找差异化发展道路是当前中国券商研究转型的突破口。
今年以来,随着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新政的推广,金融创新成为热门话题。距今年5月的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后,证监会在近期又连发4项支持券商创新的政策。首先是证监会拟对券商资管业务规范做六大调整,接着又放宽券商代销金融产品范围;8月24日,又就修订《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证券公司设立子公司试行规定》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拟降低外资参股证券公司门槛;27日,转融通业务规则发布,转融资先启动。
事实上,创新业务的贡献已经有初有成效。在管理层尽全力推动行业创新的背景下,已经运作两年多的“两融”、股指期货业务得到大规模放开。在前不久的上市券商2012年中报披露,在传统业务进入下行通道时,两融业务无疑是券商今年上半年增收的另一亮点。
据中证协统计,47家取得融资融券业务试点资格的券商,今年上半年合计实现两融业务净收入21.6亿元。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业务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将弥补经纪业务下滑带来的影响。
其中,47家已获取融资融券业务试点资格的券商中有14家上市券商,共实现两融收入9.92亿元,占两融业务总收入45.92%。全行业有10家券商两融业务净收入超过1亿元,其中5家为上市券商,分别是两融业务排名第一的海通证券,净收入1.95亿元;华泰证券净收入1.55亿元,排第五位;招商证券、广发证券、光大证券也跻身前十。
不少券商认为,今年下半年在稳定传统业务同时将抓住行业转型创新的机会,创造更为丰富的盈利模式,同时实现从传统通道服务向专业服务的转型。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在微博上呼吁,“证券同行们要振作起来,不会永远是苦日子的,“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奇迹什么时候就会出现。”然而财经评论家吕平波又发评论,“时间是朵玫瑰,但时间太长,玫瑰也会枯萎的,大多数投资者等不到玫瑰盛开的那一天,所以我们只能祈祷让时间过得快一点,让煎熬能够少一点,让玫瑰能够开得早一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