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5日
会昌,昔日中央苏区的“全红县”,今朝生机勃勃的发展热土。
国庆长假,全县28个新开工重点项目工地依旧一派机声隆隆、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2平方公里的月亮湾新区年内“三纵三横”路网全面打通,三年内,会昌县城的城区面积可从9平方公里扩张到12平方公里;2个省级工业基地——氟盐化工产业基地有两家企业在扩建新生产线,另有两家新入驻企业已动工建厂房;台商创业基地有广东梅榕林业、都市王牌服装、奥普斯光电等项目落户建设……据了解,仅今年以来,该县落户亿元以上项目就达17个,1至8月,全县工业用电量实现翻番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在赣州市排第4位。
工业强支柱——产业扩张链式化,项目组合集群化
会昌经济的落后主要在于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虽丰,却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会昌米粉闻名中外,对财政和就业的贡献还未起到支柱的作用。
对于会昌而言,经济发展面临着赶超跨越和转型升级两大任务。县委书记傅春荣说,会昌走绿色崛起之路,就必须将赶超与转型有机结合,促进发展模式向低碳、绿色、集约转变,加速将会昌的后发优势转变成现实生产力。
为提高工业产业集聚度,会昌提出了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四大产业集群。其一是围绕丰富的岩盐、萤石资源,完善氟盐化工产业链,目前,全县有氟盐化工企业8家,产业链也从制盐,到利用盐生产氯气、金属钠、纯碱、烧碱和盐酸等延伸,从萤石精粉向氢氟酸、氟化铝、新型制冷剂等产品拓展。至2015年,会昌氟盐化工产业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利税24亿元;其二是围绕会昌丰富的锡矿、铜矿等资源,重点发展锡焊条、锡丝、锡工艺品等下游产品,壮大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其三是围绕石灰石、白云石、高岭土等资源,重点发展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环保腻子粉、石头造纸等产品,壮大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其四是围绕丰富的优质稻、大豆等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营养米粉、酱干等产品,壮大新型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会昌与江西理工大学合作,科学编制锡、铜及非金属矿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三大优势产业朝规模化、精深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为此,该县严格限制重点矿产资源初级产品销售,鼓励和引导矿产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完善产业配套。
在位于筠门岭镇的氟盐化工产业基地采访,企业内部的资源循环利用、企业间的上下游关系,让人对这一产业的无限活力与生机充满信心。九二盐业年产30万吨离子膜烧碱即将投产,江西石磊氟化工有限公司随之投资20.7亿元,兴建年产5万吨氢氟酸和2万吨新型制冷剂的项目。
城市出品位——强化功能显魅力,生态宜居有底蕴
长期以来,由于县城的影响力、吸引力、带动力不强,导致人口转移无承载,工业发展缺平台。县长周逸洪说,会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有现代城市做支撑,才能汇集更多的资本和技术,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客商。
高起点规划,财力并不宽裕的会昌先后投入近3000万元,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厦门格林贝尔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等对月亮湾新区等进行规划设计,还针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抗震减灾、燃气等编制了专项规划。
当月亮湾新区的规划图展现眼前时,一组数据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新区3211亩土地,只有1100亩属经营性用地,是政府对新区投入的主要来源,而近七成土地用于行政中心、文体中心、道路、绿化等公益性建设,会昌县“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可见一斑。
完善城市功能,工业退城入园,原来占地1000亩的燕子窝工业园已无法满足需要,城郊开辟的台商创业基地和筠门岭镇新辟的氟盐化工基地,成为发展工业的新平台,也是会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区。
新辟教育文化园区,投资1.5亿元、全省一流的新会昌中学拔地而起,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新设施令群众文化活动有了更多载体。
营业面积上万平方米的时代广场、容纳万名观众的大型体育馆等新地标,增添了县城的都市气息。
会昌是一个有底蕴的千年古县。1932年邓小平在这里担任过县委书记,1934年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会昌》,其中“风景这边独好”至今还是会昌最好的宣传广告。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汉仙岩,因汉钟离在此得道成仙而得名。挖掘会昌丰富的红色、绿色、古色文化,将其融入山水风光中,充分展示会昌城“三江六岸”的秀美山水个性。
宜居宜业的环境吸引了大批客商前来投资。今年8月9日,200多名外地客商云集会昌,31个项目同时签约,投资总额达110.57亿元。广东梅榕林业不仅投资8.7亿元兴建环保胶水项目,还将会昌作为企业未来的区域总部。
农民奔小康——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创新扶贫开发模式
去年,会昌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741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4.28%,头顶着两顶帽子: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全县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14.64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33.34%。因此,会昌必须快马加鞭,以超常规的速度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扶贫开发能否与现代农业“高位嫁接”,让农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让农民变身农业产业工人?会昌县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去年12月,一个整村推进扶贫攻坚示范项目——“红土娃”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落户珠兰乡上照村,华晴(香港)投资有限公司投入3亿元,将上照村的2100亩耕地、4500亩山地整体租赁下来。目前,2100亩耕地平整已完成,基本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园田化格局,山脚下一个占地100亩的温室大棚正在紧张施工,是蔬菜无土栽培示范区。据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建成后仅农、林的用工量将达4000人,村里1400名劳力可全部消化,这里不仅要示范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还会培训新农民,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游。
在基地修沟渠的上照村民许如发说,家里的耕地按每年每亩150公斤稻谷、山地按每年每亩170元价格租给基地,自己在基地打工一天有120元收入。村民池罗表有一身好手艺,山上的竹子经他巧手变成精美的竹椅、竹凳,以前零星做点拿到集市换零花钱,今年在“红土娃”的带动下,每个月都有批量销售,月收入在1.5万元左右。
更令村民期待的是“红土娃”为上照村规划的新农村蓝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并举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景区。今年11个村小组的所有旧房都按统一的风格进行装修,保持客家民居特色;新建房屋要统一规划,突出村庄特色,强调与周边景观相融合。
对于全县多数农民来说,奔小康还要靠农业特色支柱产业的牵引。粮、猪两大传统产业,通过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带动,竞争力大大提高。依托会昌米粉的良好市场销路,全县近四分之一的稻田种植米粉专用稻,龙头企业和粮农实现互利双赢。生猪产业引入正邦集团建设年出栏20万头生猪养殖场,会昌因此进入全省生猪调出大县行列。同时会昌的烟叶产量达10.59万担,跃居全省第一,进入国家烟叶大县行列。脐橙种植21万多亩、橘柚3.2万亩,是全国果业生产20强县。截至目前,会昌县瓜果蔬菜总播面积10.5万亩,去冬今春新增百亩以上连片蔬菜基地10个,新增大棚300亩,涌现了一批种植大户、合作社,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风生水起。
为统筹城乡发展,会昌大手笔建设百里湘江绿色生态长廊,十里稻香、十里果香、十里菜香的愿景正付诸行动。同时,52280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也将在三年内全面完成,今年8000户改造已展开,明年春节前可确保入住新房。
一天当作几天用,一年要干几年的事,振兴发展赣南苏区,会昌儿女用时不我待的历史责任感,在赶超发展的路上一路疾行!
本报首席记者鄢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