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7日
兴国耘田花鼓,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其表演形式灵活,舞姿明快,歌舞相融,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耘田花鼓曾经是兴国人民尤其是杰村乡一带百姓十分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近年来,兴国县加大了对耘田花鼓的传承保护力度,让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代代传承下去。
起源一个传说
耘田花鼓起源于一个传说。据传,古时某年,有个乡村仓谷被虫食光,仅剩谷壳,百姓难以度日,此情惊动了上天。玉帝了解详情后,指派其外甥扮成花鼓佬,其二女儿扮成花鼓婆,唱花鼓吸引虫子,然后聚而歼之。从此,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为避虫害,新谷进仓时,便村村大闹花鼓。随着民间灯彩习俗的流传,唱花鼓逐渐成为寄寓吉祥的一种娱乐活动。
在后来的发展中,耘田花鼓对表演者衣着和道具形成严格要求:男穿米黄色便衣,褐色便裤,布草鞋,系白色百褶水裙,头戴草帽;女穿蓝底白花便衣,橘黄色便裤,黑色布鞋,系黑色方围裙,裙的右下角有一朵刺绣的红花,头戴黑色方头巾。此外,花鼓和鼓锤的造型也极为讲究,花鼓鼓身全长58厘米,中间直径25厘米,两端直径19厘米,正面有两只对称的公鸡图案,下方有一香炉、两支蜡烛及三支香的图案,上方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两端圆面上分别有狮子、龙的图案。鼓棰全长约25厘米,用小木条削成一端略大,一端略小的鼓棰,再将一张一边剪成须状的纸条缠绕在木条上制作而成。
传承面临困难
耘田花鼓,流行于兴国县杰村乡一带,耘田花鼓由一男一女表演,把生活中“耘田”“施肥”“拔油菜”等动作提炼为舞蹈艺术,加上五色锣鼓相配、与民间小调融为一体,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别具一格。
耘田花鼓曾经是兴国人民尤其是杰村乡一带百姓十分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审美情趣的变化,加上其他文化娱乐方式的冲击,观赏耘田花鼓的人越来越少。
和其他民间文艺和舞蹈面临的困境颇为相似,耘田花鼓也存在人才严重断层、观众不断萎缩的现象。最近几年来,由于很多青年人外出务工,耘田花鼓难以吸引艺人进行表演,造成演出次数越来越少,愿意学习的人也难找,传承出现了断层,尤其是一些有名气、有技艺的老花鼓艺人相继离去,兴国耘田花鼓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花鼓的制作、演员的装扮和演出技艺都面临失传。
杰村乡的曾老三是耘田花鼓的传承者,由于难找徒弟,遂把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儿子,要求其子传承下去。随着时间的迁移,迫于生计,其后人已逐渐淡忘这一遗训,曾老三孙子常年在外务工,其曾孙已不知耘田花鼓为何物。
保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
“耘田花鼓是民间灯彩中的一枝奇葩,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与艺术特色,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兴国县文化馆馆长肖远明说道。
耘田花鼓,音乐方面胚胎于民歌,唱腔显示“语调”向“调子”过度的特色,通过唱祝赞之辞,来祈祷福禄康寿、四季平安,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现存的耘田花鼓动作,有从发源地丰城流传而来,有从民间舞蹈改编的,有劳动人民日常活动中自创的,其表演形式灵活,舞姿明快,歌舞相融,引人入胜。2007年,耘田花鼓被列入兴国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让耘田花鼓在新时期焕发新魅力,能够传承下去,近年来,兴国县加大了对耘田花鼓的传承保护力度。该县组织人员开展了民间文艺的调研,搜集包括耘田花鼓等在内的各种民间舞蹈等的资料,编撰成书,详细记录了耘田花鼓渊源、表演形式、音乐唱词、传承人员等信息。今年,该县又计划借助筹办山歌文化艺术节的机会,让耘田花鼓重上舞台。该县还准备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补贴民间艺人和组织演出活动,并让耘田花鼓走进乡中小学,让孩子们了解乡村文化,争做乡土文艺的传承人,让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