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old>> 赣州财经频道>> 赣州县域经济 >> 正文内容

特色扶贫“扶”出农民新生活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9日

    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水泥公路蜿蜒不断;农家小院幽静雅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近日,笔者走进大余县浮江乡云山社区,一股清新气息扑鼻而来。

    近年来,大余县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结合起来,发挥各类扶贫资金的集聚效应,构建左右呼应、上下联动的大扶贫格局,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搬迁扶贫“扶”出新生活

    走在大余县浮江乡云山社区,乡村公路延伸山外,小洋楼拔地而起,苗木产业园里种上了桂花、竹柏、富贵籽等绿化苗木,厕所、猪栏修葺一新,昔日贫困山村焕发出崭新容颜。云山社区李信龙说,扶贫搬迁政策让这里的居民过上了新生活,仅去年,云山社区人均纯收入就超过了5000元。

    云山社区只是大余县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以“整村推进”为抓手,整合捆绑县扶贫和移民办、农业开发办、交通运输局等部门的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集中投入、专款专用”的原则,以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为重点,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倾斜,集中开展扶贫式搬迁。今年以来,该县新修水泥路13.91公里,解决了22个重点村贫困群众的出行难题;新建饮水工程2处,解决2686人的饮水难题;新建三面光总水渠560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200余亩。

    产业扶贫“扶”出小康路

    闻着瓜果的香味,笔者来到大余县青龙镇二塘村。村党支部书记李道兵说,在扶贫部门的帮助下,该村已发展大棚蔬菜365亩,脐橙、薄皮西瓜等经济作物432亩。

    多年来,大余县致力产业扶贫开发,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实施“三位一体”的帮扶模式。目前,该县已发展花卉苗木、高产油茶、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10.8万亩,建设100亩以上花卉苗木基地7个、年出笼10万羽肉鸭基地8个、年出栏1000头肉猪产业基地14个、种植面积300亩以上脐橙基地21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6个。

    山上松杉戴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瓜菜飘香。这是大余县青龙镇二塘村的生态美景。大余县采取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子、整合相关部门资金的方式,集中打造产业扶贫示范点,使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相得益彰。

    智力扶贫“扶”出大智慧

    “通过培训,我掌握了茄果类蔬菜栽培技术、绿叶类蔬菜栽培技术。这都是沾了智力扶贫的光。”大余县黄龙镇叶敦赖屋上层组村民黄秀珍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蔬菜种植大户,并带动附近村民致富。大余县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培训,为上层组村民架起了致富的桥梁。

    大余县以劳动转移培训基地为平台,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按照“培训+输出+就业”的模式,强化培训与转移,探索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有效机制,切实解决贫困户文化素质低、基本技能差、致富门路窄的问题。该县由县农业部门、职教中心牵头,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聘请农业部门技术人员为顾问,每月到养殖户家中走访、技术指导1次;根据各村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养殖户活动。今年以来,全县组织各类科技培训70期(次),受益群众6000人,转移就业率达98.6%。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赖莉 蒋群 邓国珠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