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31日
民营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虽小,但同时其也拥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寿险为例,我国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近10年复合增长率近30%,未来几年或将保持10%-15%的年增速,保险业将维持快速增长。
如果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不能占据较大比重,我们就还不算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同样,如果民营保险公司在我国保险市场中不能占据较大比重,我们也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我们有理由期待民营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1年9月15日,复星国际与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在上海共同宣布,已收到中国保监会的正式批复,双方将在上海合资成立广信人寿保险公司,初期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亿元,中外双方各占50%的股份。广信人寿将成为首家中国民营资本与外资的合资寿险公司,同时也是自2008年1月以来中国保监会批筹的首家中外合资寿险公司。
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在全国工商联8月发布的《201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以456.92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21名)于1992年11月以10万元资金起家发展到资产达1066.72亿元、执基因工程之牛耳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复星集团涉及医药健康、房地产、钢铁、矿业、零售、服务业及其他投资等领域。在投资实业成功之后,复星集团居安思“险”,开始在金融服务业大手笔投资。在财险领域,复星投资中国西北最大的财险公司永安保险19.9%股权。复星同时还是德邦证券的大股东。复星旗下子公司此前参股新华保险,但持股比例不到1%,所以复星这次终于拿全寿险和财险的牌照。
2011年,中国金融服务业可谓是“险”情频发、“险”象环生。就在复星国际宣布收到保监会正式批复的一个星期之后,中国保监会于9月22日又批准了前海人寿保险公司的筹建申请。前海人寿保险注册资本为10亿元,发起人为深圳市钜盛华实业发展公司、深圳市深粤控股公司、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深圳粤商物流公司、深圳市凯诚恒信仓库公司和深圳市健马科技开发公司等6家民营企业。这是民营企业探“险”涉“险”的又一例证。
中国大陆第一家民营保险公司是民生人寿保险公司,经过8年的筹备、申办和审批,2003年4月初民生人寿终于开业了。民生人寿的股东包括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中国泛海控股有限公司、江西汇仁集团、山西海鑫钢铁有限公司、东方希望集团有限公司和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众多赫赫有名的民营企业。
从此,为了打破国有保险公司的垄断,民营企业纷纷走“险”路、过难关,开始大举进军保险业。继开放证券、银行领域之后,另一个金融的重要领域——保险业也成为民间资本逐鹿的战场。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保险市场经过3年的入世过渡期,基本实现了全面开放。按理说,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就将开通。民营资本进入保险业、甚至金融业已有没有任何法律限制,国家也持鼓励态度。但是,实际情况是,民营资本在进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业时,依然会遭遇我们通常所说的“玻璃门”和“弹簧门”。
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民间称“非公经济36条”。国务院首次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业。从此,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大鳄铤而走“险”,想方设法参股保险公司获得牌照;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其他行业盈利前景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进军保险业,希望“险”中求胜。随着“非公经济36条”的贯彻落实,国内保险市场的门槛进一步放低,让很多民营企业看到了发展的商机。
早在2004年,在雨润集团(《201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以647.55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9名)董事局主席祝义才倡导下,雨润集团等6家江苏民企组建了“江苏投资联盟”,酝酿创办利安人寿。“非公经济36条”发布后,江苏投资联盟加快了筹备利安人寿的步伐。这一项目从筹备到申报,历时3年,2007年7月,利安人寿筹备方案上报中国保监会。从申报到批准,又经过4年,终于闯过“险”关。2011年7月14日,保监会批准设立。8月23日,利安人寿在南京开业,祝义才任董事长。利安人寿注册资本金达到10亿元,其中雨润集团占股20%,为第一大股东;江苏省国投、交通集团各占股10%;利安达集团、红豆集团、月星集团、远东控股集团、弘辉房产开发有限公司、新华海科技产业集团等6家江苏民营企业持有其余60%股份。
天茂集团是湖北荆州的一家民营制药企业,在“非公经济36条”的召唤下,2007年5月,天茂集团以身试“险”,以现金认购国华人寿发起股份5997万元,占国华人寿注册资本的19.99%,成为第一大发起人股东。2008年1月,天茂集团又投资1.1亿元,同样以19.99%的持股比例成为天平保险的第一大股东。这样,天茂集团成为国内唯一同时拥有财寿两张保险牌照的民营上市公司。一般而言,寿险公司实现盈利需要7-10年时间,而天茂集团却履“险”如夷,其参股的和国华人寿居然开业3年便实现盈利,2009年全年度,中资寿险公司增速排名中,国华人寿位居全行业第一名,增幅超过了3倍。
然而,目前来看,民营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的处境不容乐观,在市场份额被几家大型国有保险公司牢牢占据后,民营保险公司仅能从中获得可怜的一小杯羹。
根据万得资讯数据统计,国内34家中资寿险公司上半年保费收入共计5395.6亿元。保费收入前10家公司(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人保、泰康、太平人寿、生命人寿、阳光人寿、国寿存续)保费收入共计5038.2亿元,占市场份额93.38%。而5家民营寿险公司(民生人寿、合众人寿、正德人寿、信泰人寿、国华人寿)保费收入只有153.37亿元,市场份额仅占到2.84%。
国内36家中资财险公司上半年累计保费收入共计2417.8亿元。保费收入前十的公司(人保股份、平安财险、太保财险、中华联合、大地财产、国寿财产、阳光财产、天安、出口信用保险、安邦保险)均为国有企业控股。这10家财险公司上半年累计保费收入达2097.6亿元,占36家公司全部市场份额的86.76%。其他民营保险公司和民营资本占股的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不足10%。
无论是从寿险还是财险的市场情况来看,民营公司虽然都在积极介入,但所占市场份额极小。背景强大的国有保险公司的市场地位难以撼动,于是,民营资本开始转变进入保险行业的方式,邀请势力雄厚的国企“入伙”或参股国有保险公司。比如,浙商保险、中安保险、信安保险、中原保险、安康保险、中融保险、人和大众保险、德康保险等都有政府或大型国企的身影。
新设立的复星保德信的模式就是民营资本借力外资力量渗入保险行业,这是打破国企垄断,落实“非公经济36条”的大胆尝试,具有非常好的带头和示范效应。同时,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鲶鱼效应”,将有助于提高我国保险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外资保险公司有着先进的保险技术、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完善的服务体系,这对于加快保险机构公司股权化改革、完善我国保险市场结构、满足国内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提高中资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国内市场,加速了保险市场的全球化,客观上推动了国内保险公司更加积极地“走出去”,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有利于中资保险机构不断发展壮大。
今年两会期间,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就曾呼吁:“国务院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意见以及上海的38条意见均要求对非公有制资本实行‘非禁即入’,即只要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非公有资本进入的行业,非公有资本都可以进入,这些行业包括某些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社会事业领域、金融服务业等。但实际上,部分领域的开放还是非常有限,大量‘玻璃门’依旧存在,(非公企业)一头撞上去,还是发现有门槛和障碍。”尽快除掉非公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和“弹簧门”,才是解决民营企业生存困境的根本途径,才能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巨大作用。
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梁信军也说:“民营企业要做强,不要等政策,反而要超前于市场,更应该寻找与国企和跨国企业的合作机会,在合作中成长。”这就是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的魄力、胆识和智慧。
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统计,2003年中国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为3010.8亿元,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2010年达到1.06万亿元。但是,只有3亿人口的美国,拥有人寿保险公司1200多家,从业人员7万多,寿险保费收入接近2万亿美元。而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只有34家中资寿险公司,截至2010年末,中国的寿险深度仅为2.67%,寿险密度仅为794元/人,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目前发达国家的寿险深度为12%,寿险密度为1500美元左右,我国寿险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民营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虽小,但同时其也拥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寿险为例,我国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近10年复合增长率近30%,未来几年或将保持10%-15%的年增速,保险业将维持快速增长。
如果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不能占据较大比重,我们就还不算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同样,如果民营保险公司在我国保险市场中不能占据较大比重,我们也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在“非公经济36条”颁布6年、“新36条”颁布1年后,中国民营企业家依然任重道远。
千难万“险”只等闲,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有理由期待民营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