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理财频道>> 理财要闻 >> 正文内容

私人银行粗放模式待改 高净值人群3年后近200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1日

本报记者 杨中华 北京报道

10月26日,中国民生银行与麦肯锡公司在北京联合发布了《中国私人银行市场报告》,对中国高净值人士市场规模及潜力做出了权威分析和预测,并就这个群体的基本特征、财务特征进行深度解读。

报告中认为,未来亚洲将成为全球仅次于北美的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其中约有50%的成长来自中国。据估计,未来3年中国高净值人士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0%,到2015年,高净值人士人数将达到近200万。

“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国内的市场参与者具有较强的同质化,我们认为未来私人银行应以产品的广度、深度为业务起点,逐步提升投资咨询服务能力,定制非金融服务,发展专属和远程渠道,优化费率定价,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主张。”报告指出。

高净值人群增长迅速

对于国内来说,私人银行应该算是舶来品,而在欧洲和北美则有着比较成熟的私人银行服务模式。民生银行报告预测,2015年全球私人银行总资产规模将会达到53万亿美元,而北美和欧洲则占据着全球最大的份额,但是占比却呈现出了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对于欧洲和北美份额的下降,亚洲则成为了最具潜力的区域。报告预测,到2015年,亚洲(不包含日本)的私人银行市场资产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是北美增长速度的两倍多。其中,中国将贡献超过50%的份额,远远高于其他经济体的增长。

“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中国高净值人士群体基础在未来数年还将逐步扩大。据估计,未来3年的高净值和超高净值人士群体的年复合增长达到20%。到2015年,高净值人士(可投资金融资产100万美元以上)人数将达到近200万,超高净值人士(可投资金融资产在1亿人民币以上)将达到近13万。”在民生银行和麦肯锡联合调查之后发布报告认为。

相对于在2007年刚刚成立私人银行之时,一些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中心仅有数百位服务客户的局面不同,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高净值人群数量以及资产规模的快速增加也将为私人银行未来的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0月30日晚间发布的民生银行三季报中显示,截至2012年9月末,民生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量达到8695户,比上年末增长86.99%。管理金融资产规模达到了1351.8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了97.73%。

在之前,民生银行提出了三大战略定位: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把“做高端客户的银行”作为战略定位,也成就了私人银行在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地位。

一位银行业人士认为,对于民生银行的三大战略来说,特别是针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随着这些企业的高速发展,未来也将为民生银行的私人银行中心提供更多高净值以及超高净值客户群体。

私人银行需提升服务

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也逐步增加。

上述报告称,中国的高净值人士的理财目标以财富增值和财富保值为主,其中资产配置以不动产和基础类金融产品为主,有62%的高净值人士希望能够增加创新产品,例如信托、PE等的投资比重,有57%的高净值人士希望增加海外投资的比重。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购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购买第三方理财机构提供的产品,能够对自身的资产进行保值增值,而高净值客户能够享受私人银行提供的更多的金融产品以及咨询服务等,比起普通消费者,增大了投资范围。

“有44%的高净值人群选择私人银行的首要目标就是私人银行能够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种类,其次就是能够给客户提供比较个性化的投资咨询。”报告认为。

虽然从2007年国内商业银行开始涉足私人银行领域,而今已经过去近5年的时间,也有13家商业银行设立了私人银行中心,但是私人银行的服务功力却没有高净值人群增长的速度那么快。

一位私人银行客户对记者说道,虽然私人银行办公场所比较不错,但是提供的产品以及服务却没有能够更好地升级,不能够对不同的个体进行比较详细的投资建议,而感觉则在更高端的场所卖产品而已。

在民生银行与麦肯锡发布的私人银行市场报告中认为,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国内的市场参与者具有较强的同质化。大多数的私人银行专注于扩大规模,没有根据自身的优势,重点定位目标细分客户群体。而这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难免导致客户流失率高,忠诚度低的现象。

“未来中国私人银行的价值主张,需要从产品的广度和深度上满足客户的最主要需求。其次逐步提升顾问咨询服务能力。在非金融服务方面,强调细节上的差异化和因人而异的解决方案。”报告也试图指出未来私人银行发展的趋势。

来源:华夏时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