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虔城车市 >> 正文内容

中国车市十年 政策成为车市驱动力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8日

    十年间,中国汽车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上演了一场激扬宏大的产业大戏,众多个人和企业成为这出大戏的主角。然而,正是国内独具特色的产业开放政策,才造就了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和自主品牌企业同台表演的机会,可以说,没有一系列的汽车产业政策出台,就不可能有中国汽车产业的黄金十年。“在众多汽车政策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知名汽车分析师钟师表示,“我国最早的汽车产业政策是1994年版的《汽车工业发展政策》。当时的关注点还在‘工业’上。直到2004年,政府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汽车业从此由‘工业’进入‘产业’发展阶段,此举奠定了中国汽车产业大发展的基础。”据钟师介绍,实际上,我国汽车业发展分界点应该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2004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则成为了助推器。另外,2009年1月,为应对金融危机,政府还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对原来的政策做了重大修订。其中,特别突出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自主品牌企业。 

  在中国车市黄金十年间,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在消费政策,合资合作政策,能源、环境、安全政策,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模式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推动和保障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税收政策 

  关税下调 催生全球第一汽车消费大国 

  数据显示,从2002年至今,中国汽车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而且我国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新车消费国,同时汽车工业总产值也由2001年不到5000亿增长到2011年的5万多亿元,今年有可能达到6万亿。十年增长了十倍多,这期间还诞生了一大批大型的汽车生产企业,生产集成度明显提升,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汽车专家徐长明介绍,十年来,我国汽车关税从三位数降至目前的平均13%左右,这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当中,既包括对进口零部件、原材料关税的调降,也包括对进口整车、技术和设备的关税进行多次下调。其中,2011年就对29项汽车产品实行了集体下调,这一措施不仅对增强国产汽车的品质、性能,提高竞争力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促进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的良性循环局面的形成。与此同时,由于关税的降低,国内生产和进口的汽车产品的价格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推动了市场的繁荣。 

  另一方面,国家对国内汽车产品的出口也给予大力扶持,很好地促进了包括长城、吉利、奇瑞、江淮等自主品牌在内的汽车企业对外出口、投资设厂工作。消费政策 

  鼓励消费 助推车市超速发展 

  十年来,中国汽车产销量从200万骤升至近2000万辆。除了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外,还与政府鼓励性的汽车消费政策有关。这期间,“汽车购置税优惠”、“汽车下乡”、“以旧换新”、按揭购车等行业政策,成为拉动汽车消费的利器。 

  据知名汽车分析师钟师介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中国汽车消费政策总体上还是抑制性的,汽车消费环境很不宽松,比如购买手续繁杂、税费过多、使用负担过重、金融和售后服务落后、二手车市场建设滞后等。但加入世贸组织后,鼓励性消费政策不断出台,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轿车进入家庭,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提出要创造良好的汽车使用环境,培育健康的汽车消费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汽车私人消费等,这使得潜在的需求得以快速地释放,市场规模出现爆发式增长。 

  “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政府为鼓励消费,推出汽车下乡、购置税减半、以旧换新等汽车消费补贴政策,效果立竿见影,2010年汽车产销便突破1800万辆,问鼎全球第一。”钟师表示,实际上,政府在汽车消费政策方面一直在扶持,不断有新政策出台,包括新增节能补贴、信用购车、利率优惠等,对稳定车市发展起到了极大作用。 华西都市报记者郑明 

  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出台,汽车业从此由“工业”进入“产业”发展阶段,奠定了中国汽车产业大发展的基础。 

  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出台,对原来的政策做了重大修订。其中,特别突出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自主品牌企业。 

  十年来,我国汽车关税从三位数降至目前的平均13%左右,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 

  十年来,“汽车购置税优惠”、“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行业政策,成为拉动汽车消费、促进车市发展的利器。

来源: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