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金融网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3日
非公有制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它是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形式。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经济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安远县的非公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为全县经济的腾飞和发展增添了活力,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一、安远县非公经济的现状
据工商部门统计,2011年末,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非公企业共有576户,其中外资企业31户。当年新增企业63户,同比增长12.3%;2011年末个体工商户有6625户,当年新增个体工商户394户,同比增长6.3%;非公经济实现出口1320.16万美元,同比增长67%。
(一)非公企业占GDP的份额达一半以上
据2011年非公经济年报统计显示,安远县非公经济增加值达19.85亿元,同比增长12.5%。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6.3%。其中一产占38.3%、二产占85.8%、三产占52.3%。非公经济成了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非公经济是规模以上工业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安远县的非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经济类型呈多元化发展格局。特别是十六大以后,非公经济发展较快,比重逐年上升,它以机制灵活的优势,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据统计,2011年,在全县2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企业21家,占95.5%;国有及控股企业仅1家,占4.5%。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非公企业所占比重达85.5%;国有及控股企业仅占14.5%。
(三)非公经济成为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非公经济不仅为我县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创造了就业机会,有效缓解我县城镇和农村的就业压力。非公企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个体工业户,因其投资小、成本低、经营灵活、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不高等特点,吸收劳动就业的能力大大强于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近几年新增的城乡剩余劳动力大部分被私营企业所消化。据工商部门统计,2011年末安远县非公企业从业人员达5.6万人,其中当年新增就业人员8050人,同比增长14%。个体经济从业人员3.9万人,同比增长2.3%。非公经济的发展,对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当地小城镇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非公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安远县非公经济的现状来看,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非公经济总体规模偏小,经济实力不强。
目前安远县非公经济规模普遍偏小,骨干龙头企业屈指可数。据工商部门统计,2011年末,安远县注册资金在100-500万元的企业157户,占全县非公企业的27.3%;500-1000万元的企业41户,占全县非公企业的7.1 %;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17户,占全县非公企业的2.9%。
(二)产品的关联度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安远县非公经济起点比较低,大多是资源型工业,多是依赖消耗资源来实现,依靠粗放型的投入来拉动。企业产品多为初级产品,产品的关联度较低、附加值较低、低水平重复投资较为普遍,市场竞争力弱。到目前为止,全县无一家高科技企业。
(三)企业管理落后,做大做强意识不强。
安远县非公经济绝大部分仍然沿袭传统的家族式和作坊式的管理模式,缺乏经营管理战略,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决策科学化程度不高。私营企业主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思想,实现温饱以后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封闭自守,合作意识差,难以发展壮大。
(四)基础劳动力不稳定,劳动关系脆弱。
一方面,非公企业用工随意,普遍没有为所聘用人员办理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等保险手续,使员工对企业缺乏信赖感和归宿感;另一方面,劳动力流动随意,企业又面临基础劳动力缺乏,熟练工短缺的局面。大多数非公企业根本谈不上人才储备,缺管理人才、缺技术人才、缺营销人才。
(五)融资困难,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要求,但实际落实较差,不尽人意。非公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主要靠自身积累和民间借贷来筹集,非公企业普遍反映缺乏信贷支持,融资渠道狭窄。(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