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3日
本世纪初以来,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普遍重视与改善,金融供求对接面有所扩大,金融组织更加丰富多元,信用资源得到发掘,信贷风险趋于可控,支付环境进一步优化。当然,就目前而言,农村经济与金融之间还没有真正实现良性互动,供求衔接难度较大,部分有效需求仍得不到满足,人们所期望的可持续发展局面尚未形成,弱势群体的小额融资问题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难题。
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历程
小额贷款在国际上产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最初目的是消除贫困和发展农业生产。小额贷款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由政府部门、国际金融(基金)组织发放的扶贫、贴息性质的小额贷款;另一类是由正规金融部门、民间金融组织发放的商业性小额贷款。自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小额贷款开始在我国农村试点。试点项目主要由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利用国外资金进行小范围试验,但大多数项目要依靠补贴才能维持下去。
2002年,为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农村信用社印发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这是我国在政策层面和全国范围内第一次推动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由此拉开了正规金融部门开发小额贷款市场的序幕。但此后不久,随着国有银行县域营业网点的收缩,农村金融市场再度步入农村信用社一家垄断的局面,面对更具规模经济的优质大客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逐渐边缘化,市场份额逐年萎缩,脱离了服务“三农”的初衷。
2008年,受尤努斯成功创办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经验启示,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希望在农村通过设立不同类型的小额金融组织,形成刺激或者鲶鱼效应,打破融资困局的恶性循环。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受政策鼓励,一大批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陆续面世,民间资本正式加入到小额贷款的行列中来。
机构建设模式发展农村小额贷款的局限性
农村信用社发展农户小额贷款之所以出现停滞,除市场垄断下众多的商业机会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制于信用担保。前些年,为配合其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由地方乡镇和村级政府出面组织发起的信用担保或者农户联保发挥了关键作用。但这些信用担保或者农户联保,都是由外部力量极力撮合和临时搭配形成的,随机且不稳定,担保链上的个体农户实力强弱不均衡,强者因不情愿为弱者提供担保而使担保链趋于解体,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就此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内在基础。
几年来的试点也表明,虽然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小额贷款市场上很好地发挥了先锋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各自的明显缺陷。众所周知,小额贷款公司主要受制于资金约束,只能以其资本金和以资本金半数为限的银行融资发放贷款,总量、规模相对有限。村镇银行因自身声誉不强,难以大规模吸收存款,发放小额贷款的空间也很有限。所以,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都难当小额贷款市场主力军的大任。
现在回过头来看,不论是农村信用社主导的农户小额贷款,还是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所主导的小额贷款,基本都是延续了机构网点的发展思路,即:希望以更多和更加多元化的金融网点为载体发展小额贷款。但这一模式既无法从根本上摆脱成本、资金和规模不经济的三重约束,也没能将拥有雄厚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商业银行纳入到小额贷款的政策视野。
小额贷款是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薄弱环节
前些年,人们习惯于将农民因生活和简单生产所需的、数额不大的贷款称为“小额贷款”。但随着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在不断集约和集中,一大批手握订单、仓单和拥有各类动产资源的新型农民产生了大量的资金需求。这类需求在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呈现动态的和不断增大的趋势。这类贷款需求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贷款额虽然高于普通农户,但又低于企业。因此,我们依然将其归类为农户“小额贷款”。
这些广泛分布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旗下的新型农民,从事着各式各样的现代农业活动,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资产、财富和信用,是当今和未来农村经济活动的核心力量。这反映在与金融机构的交易中,新型农民的贷款市场份额占比越来越高。但这些新型农民的有效需求,在贷款数额、时间要求和便捷程度等方面,仍然无法与正规金融部门尤其是商业银行实现全面对接。因此,在新形势下,农村小额贷款的问题已由过去的次要矛盾上升为今天的主要问题,成为整个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最大短板。
由于农村小额贷款毕竟仍然具有额小、分散、多元和承贷主体抗风险能力弱等基本特征,从商业开发角度看,单纯依靠增设机构网点,或者增设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来开发,仍然难以摆脱成本和资金的客观约束,最终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无法担负起因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快速增长的主体金融需求。所以,在解决农村小额贷款问题上,我们应当拓宽视野和思路,在机构建设和数量型扩张之外,学会两条腿走路,兼容发展内涵式的小额贷款之路。
从一般意义上讲,在机构建设之外,另外一条最值得信赖的路径是金融产品的路径。所谓金融产品路径,是以正规金融部门的创新产品为载体和平台开发小额贷款。就目前而言,银行、信用社所拥有的最大金融产品平台就是银行卡。在传统意义上,银行卡的主要功能是现金替代、支付工具和个人理财,其信贷功能作为辅助手段往往被忽略。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曾大力推进信用卡业务,促进经济由出口导向转为内需拉动,成效显著。美国的信用卡循环信贷消费多年来始终占其消费总量的25%以上,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借鉴。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