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银行重构同业利益链 变种银行身影隐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乔加伟 刘振盛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3日

    2012年,谁在大口蚕食银行信贷?

  这个主体丰富且多元:债券市场扩容,挤压银行的大企业和融资平台贷款保险债权计划兴起,正在抢食基础设施融资;融资租赁行业疾进,改变着设备、固定资产贷款格局;房地产等企业中,信托在将银行挤下长期贷款前五名的行列……

  存款不停地以同业资金的形式流出银行,贷款不断被直接融资侵蚀。商业银行不得不比以往更加重视与金融同业的利益合作关系,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益链条也在不断重构。

  典型例子是,不少商业银行从今年开始将同业部从公司业务部独立出来,专门拓展和保险、租赁、信托、证券、期货等机构的同业业务。记者获悉,其中一家上市银行今年已经在保险债权计划、租赁公司授信等方面屡有斩获,总合作金额超百亿元。

  “我们牵头做保险债权计划,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利用我们的渠道和担保,同时我们收取担保费和大笔存款,也维护住了客户。”上述上市银行同业业务一位人士称。而同样的利益勾兑,在新崛起的融资模式之间亦可觅其踪迹。

  分羹1.4万亿租赁贷款

  汽贸龙头庞大集团的2012年中期报告,几乎颠覆市场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原有印象。

  据庞大集团披露,截至今年6月末,其1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总金额前五名依次为中国民生银行、信达租赁公司、长城国兴租赁公司、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和兴业租赁公司,租赁公司以三席占据了其中的主角。

  上述几笔租赁业务均发生在2011年末和2012年,租赁融资挤占银行贷款的趋势越发明显,而庞大租赁的案例并非少数。

  根据中国租赁联盟的数据统计,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国在册运营的各类总部融资租赁公司约430家,较年初增长45.3%;同期,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14000亿元,较年初增长幅度为50.53%。其中,截至今年上半年,银行系租赁公司总资产规模突破6600亿元,占全部融资租赁资产规模的一半以上。

  从渗透率上看,发达国家的融资租赁渗透率至少在15%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但中国公司更倾向于从银行借款,在租赁渗透率上,目前仅有4%至5%,未来颇具市场发展空间。

  这个飞速发展的行业,正在悄然蚕食原本属于银行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然而,在此过程中,银行的身影始终忽隐忽现。

  今年4月,江苏省再保融资租赁公司向中小企业投放融资租赁款项,但该租赁公司同样面临资金来源的难题,于是采取了和国开行江苏分行合作的模式。国开行主要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根据租赁公司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管理能力等,向其一次性承诺一定额度的贷款;另一种国开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担保措施,健全租赁公司信用结构。

  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国开行江苏分行还选择了江苏金融租赁等公司合作,贷款规模超过5亿元。

  “(融资租赁公司)不跟银行合作的话要做大恐怕很难。”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近期的讲话尖锐、直接。

  事实上,国开行江苏分行在融资租赁贷款中扮演的角色,恰是银行业的写照。“金融租赁公司往往依赖于商业银行和主要股东推荐客户和租赁项目。”一家上市银行同业负责人称,银行获得包括但不限于中间业务收入(咨询费、托管费等)、租赁公司存款等。

  该负责人还介绍,包括给予融资租赁公司授信、消肿融资租赁资产规模等是银行和租赁合作的其他重要形式。今年该银行已和皖江租赁等多家公司合作,给予皖江租赁10亿元的同业授信。

  融资租赁公司资金来源对银行的依赖很强。据了解,目前租赁公司融资渠道非常单一,主要依靠银行借款,部分租赁公司的银行借款占比达到80%甚至90%以上。

  银行从中的获益如何?一个极端的例子是,近几年资金由宽松走向紧缩,由于银行贷款多为短期,租赁公司融资成本走高,租赁公司前几年租赁项目却是固定收入,以至于出现了租赁公司部分项目成本收益倒挂,沦为为银行打工的现象。

  据上述银行同业负责人称,租赁公司还依赖于银行消肿和优化资产规模,途径为买入返售应收租赁款,在银行的同业业务中,虽然这一块并不如券商资管、信托收益权疯狂,但也是主要业务之一。

  具体方式为,租赁业务大都有稳定收益,把债权卖给银行,反映在银行为买入反售模式,在回购发生前,租赁公司的资产就消肿了一大块,只占用“承诺”部分的资本,远低于租赁贷款。

  目前这类合作规模庞大。一家股份行同业人士对记者称,他们和众多的租赁公司,现在算是租赁公司行业最大的供应商之一,给租赁行业提供了将近五六百亿的资金,今年计划做到一千亿。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