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网 作者:王德平 杨光才 陈宏维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7日
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定位于服务三农、服务农村和服务于县域经济,一直服务于最基层经济,直接与农民打交道。在与农行“脱勾”后,农村信用社不断在改革道路上前进,经历着不平凡的改革发展历程,特别自省联社成立以来,市场化和股份制方向得到确立,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得到根本转变,科技服务平台日趋完善,逐步实现了阶段性改革目标。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和银行业发展趋势下,农村信用社要想在日益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发挥自有特点和优势,全面向社区性零售银行迈进,突出和强化社区性零售银行特色,提升综合竞争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一、打造社区性零售银行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一)农村信用社向社区性零售银行迈进是改革政策的定位要求。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确立了农村信用社定位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这清晰的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而这一市场定位与零售银行的服务对象是相符的,他们的服务对象都是普通大众、中小企业及个人小户。农村信用社正是依靠这一些客户群体,逐步发展壮大。农村信用社只有继续坚持和发展这一市场定位,必须为“三农”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金融服务,必须积极支持“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利用国家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政策,倾力把农村信用社打造成社区性零售银行,才能使服务“三农”能力显著提升,支农主力军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二)农村信用社向社区性零售银行转变是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所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着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随着国家规划和小康目标的逐步实现,客户需求必然多样化,县域性、社区性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也要求银行业能提供相应服务,农村信用社粗方式经营必然向集约化经营转换,就使得银行业零售业务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从各地方政府发展规划看,基本上都是以“打造特色产业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民营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地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体实力增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城镇建设商贸繁荣,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这些经济发展目标和趋势既给银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给银行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快社区性零售银行建设步伐。
(三)倾力打造社区性零售银行是农村信用社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目前,银行业竞争十分激烈,除工、农、中、建行外,邮政银行和其他各类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也不可小觑,而各类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也参与到银行业竞争之中,民间借贷、非法集资和高利贷也暗潮汹涌。特别是在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返回县域经济动向、邮政银行也以县域经济服务为发展宗旨,创的竞争力十分强悍。而他们采取的竞争措施,实质上就是以零售银行形式为载体。所以在这种如火如荼的竞争状况下,作为“三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要坚强地守卫和争夺金融阵地,只有选择更好地打造社区性零售银行,才有望在竞争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
二、打造零售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难点
(一)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性零售银行的打造。在现实中,农村信用社客户和市场的优势主要在县域经济,但由于多级法人体制,管理层次多、链条长,而中央层面无人说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信用社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管理多头,政出多门,农村信用社难以应对和平衡,同时国家部门也有意弱化省联社管理职能,强化县级联社自主经营权力,而县级联社在资金运营机制、风险控制与法人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其自主经营能力不相匹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社集约发展和分建康。这就形成了顶层管理缺位、多层管理争利、自主经营险多的尴尬局面。
(二)金融产品较为单一,业务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客户目标细分不够,产品单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管理体制原因,虽然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能够满足县域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信贷产品、居民消费信贷产品和个人融资产品,但是客户细分不够,产品过于笼统,针对市场中有着高标准、高要求的客户群体设计产品不够。二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在资产业务结构方面,由于利益驱动,逐利投向房地产等暴利行业资产较为突出,实际用于“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不够。在负债方面高端客户拥有率低,由于低端客户和履行社会责任占据了大量柜面服务资源,挤走了部分高端客户,加之财政资金管理僵化,歧视农信社仍然存在。总之,现行产品难以适应县域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业务结构与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贡献度不匹配。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争取新客户不利,而且对存量客户维护和企业客户正常资金需求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新生力量不足,人才流失严重。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引进人员较多,但是与农村信社业务发展要求仍然不符。新业务产品不断推出,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适应的状况仍然突出,特别是懂得证券、保险、房地产、国际业务和有较强营销能力、能与高端客户沟通的高级客户经理人才尤其匮乏。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一是新进人员不适应农村信用社艰苦生活和工作环境,主动离职的多。二是人才流动造成人员流失。在近年来,中小银行业机构层出不穷,他们灵活的用人策略和高薪诱惑,让农村信用社中的部分员工转向同业竞争对手,不但使人才流失,也使部分客户资源流失,而且让竞争对手增强了竞争能力。
(四)网点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信用社较多的基层网点大多办公设备陈旧,设施不配套、不齐全,多数基层营业网点面积较小,经营环境改造滞后,不能有效实施功能分区、客户分层和业务分流,与其他新设银行机构相比相形见绌,也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度不匹配,还与农村信用社业务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
三、农村信用社向社区性零售银行转变的优势与特点
(一)客户优势。农村信用社拥有最庞大的客户群体,不论是在在县域经济区域、乡镇、社区,还是在城市,农村信用社有着较大范围的客户资源优势,客户基础非常广泛。
(二)网点优势。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以每个乡镇为基础,逐步向城市、社区延伸布局,建立了融网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EPOS于一体,城市、乡镇、村社覆盖率达100%的完善的服务渠道体系,构建起了广覆盖、多功能、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渠道体系,为给最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奠定了基础。
(三)人才优势。通过多年对零售业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经营管理队伍建设。近年来,不但招入了大批大学生,更新了农村信用社血液,并通过内训、外训了大量专业人才,如客户经理、资金运营、财务会计、个人公司信贷等,已拥有一批专业理财师、风险管理师等。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