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7日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关键一年,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全面加快推进之年。
在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市如何走出一条有赣州特色的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新路子?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了新举措,也看到了新期待——
一心一意谋发展 一以贯之抓落实 一往无前攻难关
为未来八年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奠好基
【总体要求】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四届四次全会总体部署,围绕全面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驱动、信息化为引领,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大力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着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金融、物流、旅游中心,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加快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奋斗目标】
未来八年分步走的奋斗目标是:
一年一变样。农村危旧土坯房基本改造到位,农村饮水安全、校舍危房改造、农村用电改造基本完成;昌吉赣铁路客运专线、黄金机场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力争开工建设;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建设有实质性进展。
三年大变样。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600亿元,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三年翻番”,突出民生问题有效解决,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取得较大突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0%以上。
五年上台阶。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五年翻番”,生产总值力争突破3600亿元,人均水平力争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达50%以上,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显著提升。
八年大跨越。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实现三个“翻两番”,力争分别突破7000亿元、6000亿元、1000亿元,人均主要经济指标接近或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
【预期目标】
2013年主要预期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财政总收入增长18%,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新增城镇就业10.85万人;确保完成省下达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关键词:扩大投入
扩大有效投入,积蓄振兴发展后劲。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坚定不移抓项目、扩投入,促进投资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
●计划安排市属重点工程项目189个
继续加强与国家部委对接,抓紧实施42项重大规划和方案,推进194项行动计划。今年初步计划安排市属重点工程项目189个,总投资超2900亿元,年计划投资超800亿元。
交通枢纽方面,争取开工建设昌吉赣铁路客运专线和黄金机场改扩建工程,增设航空口岸,建成赣韶铁路。推进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加快寻乌至全南、兴国(宁都)至赣县、南昌至宁都高速公路建设,新建和改造国省道500公里。做好赣州至深圳铁路客运专线、鹰瑞梅铁路、大广高速公路赣州繁忙段扩容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
能源设施方面,争取开工赣州东(红都)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华能瑞金电厂扩建、抚州至赣州东(红都)500千伏输电线路、神华集团4×100万千瓦发电项目和1000万吨煤炭储备周转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
●重点加强科技创新等四大领域投资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把握国家政策导向、产业指导目录和投资重点,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实体经济、“三农”和民生事业等领域投资。
今年市本级预算安排产业发展资金4.28亿元,比上年增加2.14亿元。安排支持“三农”资金4.57亿元,比上年增加2.29亿元。安排民生专项资金10.35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3.7亿元。
关键词:主攻工业
强力主攻工业,挺起振兴发展脊梁。推动工业经济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使赣南苏区经济大厦建立在稳固的工业基础之上。
●建设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
围绕建设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抓紧修编工业产业发展规划。依法开展稀土专项整治,深入推进稀土行业整合,打造中国南方稀土大型企业集团。推进稀有金属期货交易中心建设,加快建设稀土产业基地、南方离子型稀土战略资源储备中心。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赣州新型电子、氟盐化工、南康家具等30个特色产业园(基地)规划建设。
●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培育壮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落实完善减负惠企政策措施
发展实体经济。落实完善减负惠企政策措施,健全政策引导、要素保障、市场开拓、融资服务、困难企业帮扶等长效服务机制;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融资成本;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在立项、用地、环评、融资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企一策”,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金融、卫生、教育等领域。
○记者宋石长 李善财 王继亮 整理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