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31日
1月30日,从浙江回赣州探亲的黄新一家在市中心城区绕了一个圈,沿途看到的宋城“新装”让他们眼前为之一亮。多年没回赣州的黄新由衷地赞叹道:“变化真大,处处洋溢着文化的气息,令人赏心悦目。”近年来,赣州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文化传承力,不断挖掘文化基因的巨大潜能,传递幸福正能量,让百姓尽享文化之美。
近年来,赣州积极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力传承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打造文化名片。他们积极编制《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规划》等,着力提升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注重传承历史文脉,切实加大对现存围屋等的保护力度,精心打造文化名片;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使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去年,全市各地剧团创作了360多个反映时代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舞台作品,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如今,赣南围屋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赣州获批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
为让群众沐浴在公共文化的春风暖阳里,赣州创新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送戏下乡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精心配置“文化套餐”,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向最基层延伸。他们通过加大投入,切实抓好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重点文化产品和设施建设,把公共文化服务“种”到了百姓家门口;结合“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帮扶共建农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文化超市,盘活文化资源,把公共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其中,兴国、上犹、信丰、石城、大余等地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经常组织文艺小分队深入一线演出,深受群众好评。目前,全市346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已向村民开放,涌现860多个特色文化新村,1300多支文艺队伍经常活跃在一线,开展送戏下乡等各类文化活动万余场次,受益群众500多万人次。
为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该市出台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招商,扶持发展赣州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等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着力打造文化优势产业集群,让文化“软实力”成经济“硬支撑”。目前,赣州已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跻身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记者梁健)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