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记者张惠婷 实习生汤慧芬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6日
2月4日,工人在赣州南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有限公司拆解废旧汽车。据了解,该公司是我市唯一从事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务的企业,主要将拆解下来的铁、铝、钢等金属资源用于提取制造业的原料,从而加强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再生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记者吴悦 摄
我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下大力气培育循环经济项目,探索循环经济“黄金链”,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发展蓝图,正在徐徐铺开。
1
补链:耗能大户迈开“绿色脚步”
赣州氯碱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酸、碱等化工产品的老企业。2012年4月,该公司落户赣州市水西有色冶金基地,完成“退郊进园”技术改造,“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得到彻底改变。“现在,通过循环水站,公司每年的废水排放不超过原来排放量的1%;通过采用新型盐酸合成炉对反应热进行余热回收,每个月可减少用煤100吨。”公司副总经理刘坤告诉记者。
发展循环经济,要从高污染、高耗能的“大户”开始。着力于培育循环经济企业,我市运用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改贴息等政策措施,扶持一批传统企业实现循环式生产。我市深挖企业节能潜力,强化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监管,对通过治理不能达标排放、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关闭。2012年,59户重点用能企业完成节能量约15万吨标准煤,21户用能万吨以上企业完成了能源审计,29户工业企业完成清洁生产专家审核验收。
同时,在有色、建材、钢铁、化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我市加快实施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十大重点工程,积极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使企业加速“绿色转身”。
2
增链:产业结构更“轻”更“绿”
在江西首座生物质电厂——国能赣县生物质发电厂,80米高的烘干塔屹立电厂中央,空气预热器、锅炉和热能系统等主体设备开足马力。电厂利用秸秆作为发电燃料,每年可消耗秸秆25万吨左右,其燃烧后的灰渣可作为生产有机肥料的原料综合利用,形成生物质—电能—化工循环产业,既减少了污染,又节约了资源,还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我市的传统主导产业是有色金属及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近年来,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我市加快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重大项目,主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将产业发展的底色调变“轻”变“绿”。2012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6.2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9.3%,比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6.9个百分点。
为打造循环经济“绿色版图”,我市打好产业项目“准入、提升、构建”三张牌:凡是落户的工业项目,一律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去年,铜铝有色金属产业引进资源综合利用、精深加工项目20余项,总投资额超过50亿元,目前全国70%以上的稀土废弃物在我市加工处理,我市已经形成了钨、稀土废弃资源流入的洼地和循环利用的基地;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目前,我市已在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光电机一体化、绿色照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五大优势领域形成较明显的产业集群。
3
强链:工业园区大循环
在位于上犹工业园的广建玻纤有限公司,公司生产出的工业废水通过冷却水循环系统,经多道清洁工序处理后,便重新回到生产线,成为工业用水,公司成为零排放企业。这样的场景在园区随处可见,该园区引进玻纤纱、玻纤网格布、玻纤建筑材料,以及其他相关的玻纤基材方面的项目入园,使园区企业共同构成相对完整的生态网链,形成上下游产品相互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多产业关联共生的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园区生态型生产企业已有60多家。
这是我市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的一个缩影。我市积极引导、承接劳动密集型、耗能少、绿色环保型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同时引导和支持建材、冶金等行业对废弃物进行消纳,完善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园区企业废渣、废水、废气、余压余热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园区企业集群发展、功能互补、协作运营,做到企业微循环、工业园区大循环。赣州开发区是我省第一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目前,该园区工业废水循环回收利用率达8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