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新一轮扶贫 老区新期盼
——赣州扶贫攻坚工作综述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记者任继众 张惠婷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5日


2月21日,赣县南塘镇大都移民新村的孩子们在快乐地玩耍。据了解,该新村是整村推进、搬迁移民扶贫点,一、二期计划安置深山移民60户,去年已有30多户移民入住新居。李烈洪 记者王雪梅 摄

    赣州是著名革命老区。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赣南苏区人民都勒紧裤腰带,为国家贡献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种种原因,贫困落后,一直成为赣南苏区经济发展的羁绊。赣州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个,按照国家最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扶贫标准,2011年有贫困人口194.88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6.76%,贫困人口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欠发达、后发展的基本市情,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

    赣州有11个县(市)纳入罗霄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范围,占全市总人口的72.4%、全市贫困人口的78.8%,是全省、全市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赣州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契机,以建设全国革命老区(赣州)扶贫攻坚示范区为平台,集中力量打响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赣州不断扩大贫困地区整村推进扶贫惠及面,目前,全市共有国定、省级、市级扶持贫困村1419个,扶持的区域更加广泛均衡;深入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去年,有15位省领导和22位市领导,84个省直单位,1407个市、县直单位在赣州县(市、区)、乡(镇)、村挂钩驻点,扶持实施了3000多个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着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去年起,赣州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扶贫开发投入占本级财政收入比例不低于2%。同时,各级财政积极安排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资金,各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村的信贷支持力度,25个贫困村开展了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有效推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脱贫增收。去年,赣州共筹集社会扶贫资金6.05亿元,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氛围更加浓厚。

    赣州地处山区,是典型的暴雨型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地区。赣州以“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目标,扎实推进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移民搬迁,2011年、2012年共完成搬迁49562人,高标准建设了266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切实改善边远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其中,为上犹江库区涉及的4988名“水上漂”农户选定了22个集中建房安置点,帮助他们逐步洗脚上岸,开启幸福生活新征程。

    2月23日,记者走进省级扶持贫困村——章贡区沙石镇东风村下垅组,一栋栋碧瓦白墙、带有赣南客家风格的新房,坐落在梯田茂林之中,构成了一幅和谐秀美的山村画卷。大马路修到家门口,集中供水水塔将干净卫生的水源源不断地送到每家每户,孩子们在水泥路上快乐地玩耍……扶贫春风让曾经吃水自己挑、出村走泥路的下垅人生活有了大变化。

    这是赣州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随着一个个扶贫项目相继启动,一片片爱心汇成暖流,赣州扶贫开发站上了再出发的新起点。

    亟须更多扶贫政策支持

    虽然赣州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贫困人口相对减少,城乡面貌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欠发达、后发展依然是基本市情。赣州国土面积和总人口分别占全国的0.41%、0.68%,但赣州的GDP只占全国的0.28%。与延安、遵义等其他革命老区相比,赣州人口多,地域广,但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不占优势,增速和人均水平均处于后列,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重道远。

    几个场景,是赣州贫困地区群众的真实生活写照。2月22日,安远县塘村乡龙庄村下起大雨,走进村民赖文行的家,狭小的屋里多处漏雨,锅碗瓢盆都用来接水,房顶上的泥灰直往下掉,阵阵冷风吹打着塑料薄膜和木头撑起的窗户。年过半百的赖文行夫妇就在这样的土坯房里蜗居了半辈子。赖文行说:“我家老婆子行动不便,我也上了年纪,就靠种点水稻过日子,不住这,能住哪里?”在“长征第一渡”于都县的祁禄山镇横龙村,全村没有一个医疗卫生所,一些村民发高烧或遭遇难产,在被送往镇医院的半路上就去世了,55岁的村民胡永红常常身穿一套有多处磨损的军衣、军裤、军鞋,还是他多年前从部队带回来的,他的爱人袁贱秀说:“家里的衣服和被子,都是补了再补,没有一件是完好的。”

    赣州的贫困,与自然禀赋不足有很大关系。赣州市地处罗霄山脉盘亘地带,山地面积大,超过国土面积的80%;耕地面积少,全市农村人均耕地仅为0.63亩,其中高排田、冷水田等低产田面积超过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赣南属自然灾害频发区,洪涝、干旱、低温冷冻害时有发生,给农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返贫现象严重。在南康市横市镇大富村,当地村民只能依靠几亩贫瘠的土地维持生计,可每到农作物成熟的季节,山中成群的野猪便瓜分了村民一半以上的收成。每逢雨季,山上的砂石往下滚落,被雨水浸透的泥土整片整片地崩塌,让住在山脚下的村民们提心吊胆。

    自然条件差,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也跟不上。据统计,赣州目前仍有12949公里乡村道路没有改造和硬化,有69.52万户、近300万村民居住在土坯房中,有224.26万人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有病险水库701座,病险山塘6.72万座,病险率占三分之二以上,31.78%的农田难以实现有效灌溉。

    由于基础设施薄弱,赣州的农业产业经营水平低,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深加工、高端农产品少,缺乏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增收困难重重,工业化、城镇化之路更是崎岖。在信丰县嘉定镇代屋村,2378亩耕地中一半以上已彻底荒芜,绝大部分山塘由于年久失修都放不出水,29个村小组中能通车的仅3个。不久前,村委会召集村民计划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接连请来几批客商实地考察,看到当地基础设施的落后,客商们大多望而却步。

    此外,赣州36.3%的区域面积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约束加剧,也在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发展。在东江源头第一村——寻乌县三标乡东江源村,为保护东江源头,村民们纷纷进行了退果还林,当地丰富的矿产和森林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老百姓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限于可用财力,赣州扶贫投入整体不足,文化教育、信息通信等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滞后。在上犹县寺下乡坛前小学,仅有的3间教室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土木结构民房改建而成,早已成了危房,教室前面一块坑坑洼洼的空坪就是学生上体育课的操场,学校的“厨房”设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接受科技文化知识渠道窄,信息闭塞,导致思想观念陈旧,难以掌握治穷、致富的本领。

    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使赣州扶贫攻坚的任务异常艰巨。从致贫原因看,因病致贫、因灾返贫,缺乏生产资金、劳动力、技术等多种情况易相互叠加,使脱贫的难度增大。“要改变赣州在全省乃至全国贫困程度较深的状况,亟须在国家层面的扶贫开发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赣州更多倾斜支持。”赣州市扶贫和移民办公室主任洪明表示。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李华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