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5日
2012年2月10日,武汉、长沙、南昌共同探讨构筑“中三角”,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2013年2月23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再添新成员合肥。此前,南京、南昌、合肥提出的“新三角”似乎被遗忘。南昌为何把发展合作城市由“东”转向“中”?为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使自己成为“主角”。
南昌赣江两岸夜景(资料图)本报记者杨继红摄
淡出“新三角”
南京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其实力仅次于上海。
因此,“十一五”期间,南昌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把寻求合作城市聚焦在东部沿海地区。2009年5月22日,南京、合肥、南昌三个省会城市在南京召开座谈会,启动了“新三角”构想,时任三市主要负责人共同签署了科学发展战略对接与合作备忘录,联手推进区域合作。
因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给予强有力支持,当时就有专家对宁合昌“新三角”的合作基础有点担忧:从空间距离上看,南京、合肥距离较近,两市之间的交通相对发达。而南京与南昌、合肥与南昌之间的距离却相对较远。“宁合昌合作的内在基础,是三市之间存在发展差距。南昌可以承接南京的产业转移,加快自身的工业化进程。”当时参会专家认为“新三角”合作基础是“实力的悬殊”。因此,南昌与南京合作,南昌扮演的只是作为南京产业梯度转移的配角。
此后三方在商贸等领域开展了合作,却无实质性进展,甚至“新三角”的概念也很少被人提及。直至去年2月10日,以武汉、长沙、南昌为首的城市群提出“中三角”概念,人们才猛然发现,南昌把合作转向中部地区城市,回到了自己的“主场”。其实,南昌调头向“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南京产业关联度较低。南京以电子、石化、电力等为支柱产业,南昌则以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光伏、大飞机及零部件、软件和服务外包、生物和新医药为支柱产业。
也有业内专业专家分析,虽然南京、武汉同属国家明确提出的六大区域中心城市,然而,近年来武汉的GDP增长较快,超越南京挤入全国“前十强”,“左右逢源”的南昌,开始由“东”转向“中”寻找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