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让非遗在赣南红土地上熠熠发光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2日

关注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者按:在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章、贡两水汇合处,有一座景致秀美的古城,她就是享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称的赣州。赣州地处赣江源头,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发祥地和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赣州文化底蕴丰厚,保存着众多宋代建筑,被誉为“宋城博物馆”、“千里赣江第一城”、“八景文化”发祥地。明清的三十六街和七十二巷历历可数,近代的骑楼街道颇有岭南风韵,城内外有众多的名胜文物,名人足迹。赣州创造了优秀的客家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尤其是采茶戏、东河戏、山歌、于都唢呐等流芳古今、扬誉中外。目前,我市的赣南采茶戏、于都唢呐“公婆吹”、兴国山歌、石城灯会、信丰古陂“蓆狮”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赣南日报推出相关报道,以飨读者。

 

让非遗在赣南红土地上熠熠发光

于都唢呐“公婆吹”

唢呐声声客家情

于都唢呐“公婆吹”。 康育生 摄

于都唢呐“公婆吹”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夏闲不歇”。于都人称唢呐为“鼓手”,实为“吹鼓手音乐”。其乐器以扁鼓和唢呐为主,配以锣、钹等打击乐,所以俗称“吹打”。当地唢呐手就有这么四句顺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冇声冇息蛮难过。” 于都唢呐“公婆吹”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饱蘸浓郁的乡情。早在1929年毛主席在于都东门沙坝召开万人大会时,于都唢呐“公婆吹”就曾大显神威。后来,红军离开于都开始长征时,又是于都唢呐手们吹着《十送红军》《得胜曲》等公婆吹曲目依依不舍地欢送红军夜渡于都河。1992年,于都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唢呐艺术之乡”的光荣称号。2008年,于都唢呐“公婆吹”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乐器主要为“公”、“婆”两支唢呐,唢呐由串子(木制)、喇叭口(铜制)天心(铜制)、哨片(民间艺人用一种专门制作哨片的芦草制作)、铜皮子(铜制或用蚌壳制成)等组成,“公”唢呐稍短,哨片略尖,音色高亢嘹亮,“婆”唢呐略长些,哨片呈扁圆型,音色低沉浑厚。演奏时,艺人身穿彩服,配以大钹、小钹、大锣、小锣、大鼓、小鼓、梆子等乐器进行吹打。其主要曲调有《四季调》《反合调》《尺字调》《五尺调》《乾调》《中调》《高调》《满身调》《鹧鸪梅》《大龙对》《七五三二一》等。

于都唢呐吸取了赣南采茶戏“灯腔”、“茶腔”音乐的内涵与特色,曲牌繁多。据调查,唢呐老曲调有280多个,分为喜调和悲调两种:喜调轻快、欢乐,悲调深沉、低吟。吹奏讲究“鼓板分明,粗细结合,高昂悠扬,音乐协调。”是客家八音最主要的乐器,也是客家人非常喜爱的一种传统乐器。

吹奏以齐奏、对吹、吹打并重。吹打能长能短,可坐可行,十分轻便灵活,不受时间、场地等条件限制。演奏分路行、坐吹两种。路行吹奏的曲调,一般为《将军下马》《下山虎》《百凤朝阳》《春景天》等欢快热烈的曲牌。坐吹,即乐班围桌而坐,配合琴、笛、锣鼓进行吹奏。齐奏,就是几十人甚至一二百人在一起同吹一首曲子,也即大合奏。这时,激越而气势磅礴的演奏,会把整个场景气氛推向高潮。置身其境,你会感觉到一种精神在升华,因为这是壮美和力量的汇合,是客家人勇敢顽强、开拓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展现。

 

信丰古陂“蓆狮”

古朴的民间文化

信丰“蓆狮”。李健 摄

信丰古陂“蓆狮”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了,相传是在明朝末期或清乾隆年间,谢氏祠堂在古陂建成时,古陂圩的谢姓人氏为举办庆典,在中国传统的龙灯和狮舞的基础上产生灵感,发明了这么一种既是狮又像龙的节日庆祝载体,其主体是用竹木做成骨架,外扎草席制成的狮子身,副体则是由多个插满香火的稻草束组成。由于古陂方言的“谢”与“蓆”谐音,还有这种狮灯的狮身是用两条草席连接而成,故命名为“蓆狮”。

“蓆狮”是古陂别具特色、历史悠久的娱乐形式,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龙”、“狮”民俗文化中,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是历史更迭变化的充分见证,是先人智慧和美好愿望的结晶。“蓆狮”舞蹈模仿自然狮、牛动作,加上舞蹈动作的夸张运用和其他乐器的配合,具有相当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对当今的文艺创作仍有借鉴意义。

过去,“蓆狮”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连续表演三晚。表演包括舞狮和赶龙两部分。舞狮一般由五人表演,其中三人舞狮,分别舞狮头、狮身和狮尾,把犁田、采收等生产生活的活动以艺术化、形象化的表现形式融入舞蹈动作之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另外两人演“迴迴”,就是两个戴面具的人,负责引狮、逗狮、开路等舞蹈表演。“蓆狮”最精彩的压轴戏就是赶龙,到第三天即元宵节深夜,所有谢氏男丁都必须两手各持一把香火,将“蓆狮”送上附近高山。并在当夜添两条各由三人舞动的稻草“香火龙”,在高山上嬉戏狂舞,营造一幅锣鼓喧天的场面,然后“双龙”在前,“蓆狮”在后,一声号令千百人高声应和,从后边把双龙“赶”下山,一直把“香火龙”、“蓆狮”赶到祠堂门口,才算把“龙势”赶到了谢氏门下,意味着本族百姓将家家兴旺、事事顺心。“龙、狮”赶回后,先面对祠堂作唱喏礼后,群众就把未燃尽的香火“抢”回家,插在各自的神台、大门、灶头等处,以求吉利、驱瘟邪、保平安。然后各家各户将茶酒、果品、点心端到大厅,打连桌饮酒欢庆,共商一年生产、生活之大计。最后还要把“龙身”、“狮身”送到河边焚化,以示有接有送,龙归大海。“蓆狮”舞蹈热烈、紧张,两个“迴迴”的表演则诙谐、风趣,而锣鼓的激越和铿锵,使得整个狮舞刚柔并济,鼓舞人心,加上其独特的舞姿和吉祥的寓意,使“蓆狮”一经问世就深受百姓的欢迎。2011年,信丰古陂“蓆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