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熊益康 廖坚 特约记者赖於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7日
图为近日在石城县丰山乡一“乡村车间”内,工人在操作电缝纫机。 廖坚 摄
时下,许多企业的缺工现象凸显出来。为了留住返乡农民工,解决招工难问题,石城县不少企业使出浑身解数,通过设立员工“以老带新”奖、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等方法来吸引求职者的目光。但是,仍然有不少企业存在招工难现象,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严重。面对招工难问题,石城县积极做好企业与求职者的对接工作,通过鼓励和扶持企业化整为零创办乡镇微型加工点,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难题,又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
化整为零解决企业用工难
日前,石城县举办大型用工招聘会,石城欣盛服装制作有限公司打出的“工厂跟你走,就业家门口”的招聘口号吸引了不少返乡农民工驻足咨询。
欣盛服装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奕欣告诉记者:“在过去的两年里,企业尝够了被员工‘炒鱿鱼’的滋味。将企业化整为零后,这一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陈奕欣介绍,欣盛服装制作有限公司在乡村就业人口相对较多的地方租用民房或建简易厂房,共设立了6个加工点,每个加工点员工多则50人至60人,少则7人至10人,不但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而且农村房租低廉,工人吃住问题不用管了,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记者了解到,针对工业园区不少企业存在招工难现象,石城县积极出台鼓励政策,引导100多家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村或社区设立生产车间,既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又方便在家门口就业的返乡农民工照顾家庭,实现企业与员工互利共赢。
免费学技强本领
“许多返乡农民工掌握的技能较少,要在乡村设立加工点,岗前培训必不可少。”在石城普天电子厂设在琴江镇的生产车间里,企业生产部主管刘林清一边指导员工,一边与记者聊起来。
刘林清告诉记者:“企业在乡镇设立加工点后,节约了一部分开支,我们将节约的开支用于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这样也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同时,厂里还拿出一部分资金对招聘的员工进行培训,通过‘能手+新手’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签订劳动合同,培训完后直接上岗。”
普天电子厂的焊接工人赖世春就是接受企业免费培训的受益者,他告诉记者:“因为没有技术,在外务工干的都是体力活,工资相对也不高,回家工作后,企业不但待遇好,而且给我们免费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所以我也愿意踏踏实实地在这里好好干。”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该县企业的乡村生产车间通过“能手+新手”的形式已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9000人以上。
挣钱顾家两不误
日前,在欣盛服装制作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该公司在小松镇设立的分厂。在一栋居民楼里,只见10台电动缝纫机整齐排列着,在10名妇女的操作下,缝纫机飞针走线,一件件衣服逐渐成形;紧邻车间的隔壁房间里,15名手工工人正在剪裁布料,大家有说有笑,她们中年轻的30岁左右,年纪大的近50岁。
“我们工资是按件计算,上班没有固定时间,有空就来,有事就走,挣钱顾家两不误!”缝纫女工刘春花高兴地告诉记者。
原来,刘春花以前一直在福建晋江的一家鞋厂务工,工资待遇也不错。但在外务工,一年才回一次家,孩子出生后不久就成了“留守儿童”,今年8岁的儿子由于常年跟着爷爷奶奶,都不愿跟妈妈在一起,这让刘春花很伤心。为了孩子和家庭,去年,她跟丈夫留在家里干起了老本行——种地。没想到,没过多久,家门口就办起了一个服装加工点,她就经常利用农闲时间到加工点上班挣钱。
该加工点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加工点80%的员工家里都种了田,农忙种地,农闲上班,来去自由,这种务工方式很受农民欢迎。
截至目前,该县企业已在乡村、社区等地创办微型加工点360多个,已帮助1.5万人在家门口就业。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