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3日
“到2015年,江西省将建设30个人工增雨作业基地。”记者4月1日从气象部门获悉,由省发改委和省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江西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提出,未来几年,江西省将重点打造飞机人工增雨基地及重点作业区域建设工程,力争达到每年至少增加水量百余亿立方米。
江西省是一个季节性缺水比较严重的省份,也是气象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据统计,江西省农、林、牧、渔、畜、农村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需用水量,每年约为167亿立方米,主要通过水利工程设施和开发空中水资源等措施来解决。
2008年秋,在中断了27年之后,江西省正式启动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此后每年秋冬季,江西省都会租用飞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资料显示,2007年至2012年5年来,江西省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累计增加降水量154.2亿立方米,增加直接经济效益61.68亿元。共实施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8000多次,组织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108架次,参与扑灭森林火灾100余起。
然而,由于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不够完善,人工增雨等气象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防灾减灾和生态建设的需求。
《江西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提出,未来几年,江西省将在赣粤东江水库集水区,建成动态、连续的空中云水资源作业条件监测系统、作业决策指挥系统,实现跨省联合、全年作业。这个系统将每年增加降雨量10.0~15.0亿立方米,保障对香港、广州、深圳等主要城市供水,改善和保护该区域的生态环境。
据介绍,江西省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五河流域范围内,建设一个以准确、及时的空中云水资源监测预警系统为基础,以地面火箭、高炮和飞机相结合的立体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手段为重点的现代化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这个系统建成后,每年可增加水量70~80亿立方米,如果用来发电的话每年可增加发电量4.9-5.6亿度。
在现有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的基础上,建成由1个南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4个地面人工增雨抗旱作业特色服务基地组成的,地面与空中结合的空中云水资源立体化作业和效果评估系统。每年增加水量10.0~12.0亿立方米,保障江西省新增50亿公斤优质水稻生产能力。(记者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