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old>> 中国金融频道>> 金融监管>> 银保监会动态 >> 正文内容

非现场登记系统拟上线 银监会强化理财产品信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3日

见习记者 柳灯

本报记者 王冠 北京报道

“最近理财产品非现场登记系统将要上线,所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产品设计、投向及比例,投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风险等都要向监管机构和投资者进行披露。”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王岩岫日前对本报记者透露。

3月27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8号文”),规范“资金池”产品运作的同时,还涉及了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等问题。

对于愈演愈烈的资金池理财业务,王岩岫指出,商业银行要认真开展风险自查,加强市场风险管控,高度关注市场风险,在产品的全流程中披露全部信息的原则,按照与客户约定的方式和渠道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持续性披露。

银监会拟规范信息披露

去年备受关注的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员工私售理财产品的“飞单”事件爆发后,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足的弊端被暴露出来。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蚌埠分行中荣街支行行长俞茹生又因联手其他员工,利用虚假信托合同及银行内部理财产品涉嫌诈骗1.2亿元巨款,目前已向公安局自首。

王岩岫指出,信息披露不够充分是理财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资金投向披露不够充分,很多理财产品说明书中只提股权类或者债券类资产投资比例为0-70%,幅度过大;同时因为是组合投资多个标的物,使消费者无法把握明确的投资方向。”

今年初,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出席某论坛时表示,银行业和信托业做的资金池和资产池产品,其收益核算不透明,难以让客户明确所承担的风险和应得的收益。

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彭向东告诉本报记者,理财产品尤其是资金池产品信息披露不够,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信息在网站和大厅公布,且信息并不完善,能够真正建立起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披露机制的银行更是不多。

8号文指出,商业银行应向理财产品投资人充分披露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情况,包括融资客户和项目名称、剩余融资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结构等。

除了让理财产品标准化,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翟立表示,8号文还体现了理财产品监管的基本思路,即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但成本可算、风险可控实际上都不是问题,在操作层面上,最基本的原则是信息充分披露。”

理财产品基金化

据普益财富统计,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年运行的类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共计57款,其中20款2012年的净值增长率为正。

普益财富研究员肖芳认为,商业银行必须改变目前单一理财业务的经营模式,实现向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化渐成趋势。

浦发银行资金总部总经理谢伟称,银行应该向基金公司学习,理财产品基金化是一个趋势,按照净值分配收入,使投资收益结果更加透明,避免了监管部门一直担心的利益输送和“旁氏骗局”等。

资产管理的盈利模式是客户承担风险,投资管理人只收取管理费或顾问费,而对于投资者收益,则是按照净值或者估值来足额分配。

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刘小腊指出,基金类理财产品可以视为目前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延伸和优化,它依然采用资金池运作模式,但操作过程更透明,资金有第三方机构托管,产品与资金池一一对应,根据资金池中资产的表现公布净值和收益,银行不做隐形担保,风险也由客户承担。

按净值分配收益的理财产品将成为国内主流商业银行一致认同的理财市场发展方向,刘小腊认为。

简而言之,客户可以自身现金流状况,主动选择申购或赎回;另一方面银行按照公允价值计算客户收益,摆脱兜底的风险。此外,理财产品基金化还将减少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监管和管理成本。

伴随着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逐渐走低,不少银行开始进行产品革新,尝试通过分散化和多元化的投资博取高收益。具有投资价值的酒类、手表、艺术品等投资标的,及私募基金、权益类等结构性资产理财产品均有增长态势;同时,开放性理财产品不断涌现,这类产品没有固定的存续期限,每个工作日内都可申购赎回,可实现资金的实时到账。

另据本报记者了解,民生银行中国银行等7家银行已经开始探索借鉴公募基金的方式,进行包括净值等的信息披露。

(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