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30日
上世纪90年代兴起了务工潮,一大批年轻人涌向沿海城市“淘金”。如今,20多年过去了,这批农民工大部分年龄在40岁以上,他们陆续踏上了返乡之路。他们为什么要离开繁华都市毅然返乡呢?返乡后又如何“软着陆”呢?
年逾不惑思返乡
摩登大厦,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炫目的大都市生活怎能不吸引农民工呢?然而,许多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农民工却依旧选择返回家乡。这其中又有着什么样的隐情呢?
家庭是返乡农民工始终放不下的牵挂。石城县横江镇丹阳村农民刘繁锋外出务工多年,转眼间40多岁了。他以前在浙江做针车工,专门缝纫帐篷,工资处于中等水平。去年7月,他毅然选择返乡。刘繁锋无奈地说,自己的孩子由父亲帮忙照看,可是孩子非常调皮,不喜欢读书,现在又到了青春叛逆期,因此必须回家抓住关键时期管教孩子。
日益激烈的竞争是大龄农民工返乡的又一原因。今年40岁的石城县琴江镇前江村农民刘盛勤,以前在浙江台州务工,从事机器修理,月工资最高时曾有1万多元。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贸易市场的萧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已到不惑之年的刘盛勤感觉自己越来越适应不了大城市的节奏与生活,于是选择了“全身而退”。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创业与就业环境的不断优化,是吸引农民工返乡的重要原因。石城县屏山镇万盛村45岁的农民陈仪方今年回到家乡,在县工业园一家企业就业,结束多年在外地的漂泊生活。“和以前比,现在出行、看病、孩子上学都更方便了,城市环境也越来越好,园区企业的工资福利也不错,与外面大城市的高消费相比,还是在家里更划算,而且能够照顾到家人。”陈仪方笑着说。
创业就业艰难多
大龄农民工在大城市闯荡多年,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经验丰富,见识广阔,无论是创业还是再就业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当他们返回阔别多年的家乡,返乡创业与就业是否就能如鱼得水?
石城县琴江镇睦富村农民胡春燕在沿海城市一家企业从事车间管理,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及管理经验。2011年因为孩子要参加高考,胡春燕选择返乡陪读,并且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铝合金装修店。开张后,生意未见红火,反而每况愈下,不到一年就亏损了近10万元。“由于长年在外打拼,不了解家乡的建筑市场行情,没有织牢人际关系网,我的管理经验派不上用场。”胡春燕不得不关闭店面,重新外出务工。
归根结底,关键要找准“着陆点”。琴江镇前江村农民工刘盛勤于2011年返乡创业。由于以前在外从事针车承包修理,回到家乡后空有一身“武艺”却无用武之地,他备感迷茫。半年后,刘盛勤通过网络接触到了芦笋。在详细了解芦笋的种植技术、市场行情后,他先后流转了5亩土地种植芦笋。现在刘盛勤的芦笋进入了丰收期,销往县内各大超市及农贸市场。“芦笋在石城县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要想方设法打开芦笋市场,让广大群众认识到芦笋的营养价值。”刘盛勤说。
丰山乡大琴村的陈必富经过10多年的努力,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可回到家乡后发现自己的技术优势无法发挥。挂点“三送”干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引导他创办番鸭养殖场,帮助他寻求技术支持,引进鸭种,打开市场,拓宽销售。在“三送”干部的支持帮助下,现在陈必富年出栏番鸭1200多羽,年收入超过5万元。陈必富告诉记者:“返乡创业真不容易,毕竟自己在外面待的时间更久,对家乡的情况了解不多,加之市场变化多端,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往往需要熟悉情况的人指点。”
多管齐下谋突围
如何搭建一个宽广舞台,充分利用农民工的资金、技术和经验,让他们在返乡后能够顺利创业和就业呢?对此,记者近日采访了石城县相关单位。
石城县劳动就业局局长黄景阳认为,大龄返乡农民工有自身的优势,要帮助他们返乡后顺利创业就业,一是要加大小额贴息贷款扶持力度,对有合法经营证件和固定办公场所的返乡创业者,进行小额贴息贷款扶持;二是要加大创业培训力度,邀请就业创业方面的优秀人士、专家举办培训班,向创业者传授创业就业技能和经验,大力宣传国家创业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工走上就业创业“快车道”;三是要不断完善创业基地建设,石城县先后建立了客家风情创业一条街、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不断完善小松创业园和屏山创业园的基础设施,吸引返乡创业农民工进园创业;四是要加快推进工业园区的教育、医疗、购物、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园区企业推行人性化管理,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增强企业的就业吸引力。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成为一个更为广阔的创业舞台。”石城县农工部干部赖金煊告诉记者,要让返乡农民工扎根农村创业,首先要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激活农村生产、流通、服务市场,增加创业与就业机会;其次,借助县、乡、村三级农民培训学校,开展大棚蔬菜、油茶、脐橙、山羊、珍珠鸡等特色种养技能培训,引导返乡农民工发展特色致富产业;再次,加快推进农业朝信息化、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增强现代农业对返乡农民工的吸引力,使返乡农民工能及时将资金及经验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邱有平 特约记者赖於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