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old>> 赣州财经频道>> 赣州工业 >> 正文内容

青山绿水中崛起生态工业新城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7日

 

    上犹县沿湖玻纤有限公司加快转型升级,向上下游产业链进行差异化发展,由原来的粗放式发展转向玻纤深加工,产业链得到延伸,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图为该公司员工在玻纤织布生产线上作业。(资料图片)

 

    □张鸣 谢颖 文/图

    放眼望去,六月的上犹县工业园区草绿花红,没有高耸入云的烟囱,没有遍地横流的污水,干净整洁的园区干道两旁,绿树随风摇曳。上犹县乐丰电机有限公司的员工黄先奎行走在园区大道上,笑着说:“在这里上班,环境好,心情也舒畅。”

    上犹县是赣州市重要的水源地,发展生态工业,是上犹县的必然选择。在整体推进生态工业区和产业集聚区开发规划中,该县注重园区建设与山水田园的结合,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该县积极打造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基地,现如今,该县拥有全省唯一的模具产业基地和纳米科技产业园、全市第一个物联网产业基地等。该县正致力于打造园林化的新型生态工业园区,努力用科技支撑起一座生态工业新城。

    ●玻纤之纱织就工业“霓裳”

    连日来,上犹县工信局局长刘明辉和上犹县沿湖玻纤有限公司总经理田秀涛成天“泡”在车间里,讨论新上玻纤纳米砂轮项目。据悉,该公司年产2万吨高性能玻纤增强研磨纳米砂轮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5亿元,达产后将为当地创造300个就业岗位和1.7亿元的利税,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8.6亿元。

    据了解,上犹县将玻纤产业确定为长期坚持的主导产业,首先考虑的是其生产过程低污染,产品性能优异,生产车间占地少,土地利用率高。玻纤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轻量化、医疗器材、材料改性等方面,上犹县现已形成了10亿元级玻纤产业集群,带动5000余人就业。玻纤产业正成为上犹县生态环境保护和工业产业发展共赢的强大引擎。

    今年以来,上犹县集中优势资源,优化产业链,强力推动以玻纤及新型复合材料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建设,初步形成了以赣州广建玻纤有限公司、赣州南河玻纤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玻纤原丝生产企业,以江西金诚复合材料有限公司、鑫盛玻璃钢厂为代表的玻纤深加工企业,以赣州穗联工程塑料有限公司、上犹县龙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玻纤高分子复合材料加工企业。该县通过与京禾纳米科技园、南京玻纤研究设计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了江西玻纤及新型复合材料技术服务中心,为该县玻纤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截至目前,该县玻纤产业已有投产企业32家,规模以上企业6家。该县玻纤产业已成为珠三角、长三角玻纤消费市场的优势集中供应地。

    ●模具制造带动转型升级

    走进汇禾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没有传统制造企业油污遍地的场面,也没有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紧张生产的忙碌景象,偌大的生产车间内仅有一名工人,通过计算机操控,让庞大的数控机床对模具加工件进行“精雕细琢”。这是该县模具企业践行“以科技引领升级,以创新驱动转型”的生动写照。

    模具产业具有强大的拉动效应,生产工艺属物理性加工制造,能耗低、无污染,符合上犹生态工业发展理念。据了解,上犹县坚持发展生态工业,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做精模具产业的思路,使模具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仅仅几年时间,该县就拥有了全省唯一的省级精密模具产业基地,模具行业企业有17家,从业人数3000余人,涉及精密模具制造、机床附件产品制造和齿轮加工等。汇禾实业、行田电产利用新引进的加工中心,生产的配件供应美的、松下等知名企业;力速数控耗资200万元自主研发出数控龙门铣等行业龙头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去年以来,该县模具产业共实现总产值10.5亿元,利税7900万元,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德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环境保护与工业经济共赢发展

    近日,赣州和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淘汰了产能落后的1.2万吨铜冶炼生产线,并拆除1000千伏安电炉一台、2.2平方米密封鼓风炉一台。淘汰这些项目后,该公司年可节约标煤7812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66吨。这是该县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带来的喜人变化。

    据了解,为保护好上犹县优良的生态环境,该县积极引导现有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提高企业清洁生产能力。同时,组织力量编制招商项目册,定产业、定企业开展定向招商,对引进的企业开展项目评审制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指导方向,能耗高、有污染的企业坚决说不,无论企业经济效益再好,也一律不准引进。该县还积极引导能耗高的坩埚法玻璃纤维拉丝企业向玻璃纤维深加工转型,实现企业的“绿色生产”。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上犹招商引资的一大优势,该县将生态优势转换为招商选资的筹码,将上犹定位于赣南高端研发平台,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吸引企业将设计、研发部门落户上犹。在生态、区位和政策叠加优势的吸引下,投资总规模达20亿元、占地近60亩的京禾纳米产业园、总投资达1.2亿元的红硅谷物联网产业基地等一批高新技术研发机构纷纷在该县签约落地,实现了以技术加速产业发展、产业带动技术研发的良性循环。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