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2日
《若干意见》提出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建设成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这无疑为我市红色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一年来,赣州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效?今后有怎样的发展思路?日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家柏。
“赣州曾是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地方,一段彪炳千秋的历史,为赣州留下了数量众多的革命遗址遗迹,红色文化遗存的丰富性和密集度全国罕见。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优势。”朱家柏告诉记者,目前,赣州列入县(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旧居旧址186处,其中国家级57处、省级18处,有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2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21个,还有全国性行业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5个。
我市重视挖掘研究和开发利用革命旧居旧址遗迹,保护传承好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我市对全市革命旧居旧址进行了全面摸底,收集图片1200多张,文字100多万字,起草编制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旧居旧址)保护规划》,大力实施苏区文化史料抢救性保护工程,全市重要革命旧居旧址遗迹得到更加有效保护、修缮和展示。同时大力宣传弘扬苏区精神,已连续举办4期苏区精神研讨会,先后有近千名全国各地党史专家学者参加研讨,苏区精神进一步彰显。“通过这种硬件软件‘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我市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有了更为坚实的载体和抓手。”朱家柏说。
据介绍,我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把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与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结合起来,让老百姓共享文化建设成果。目前,全市80%的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90%的行政村(社区)建有文化室;全市行政村100%建有农家书屋,85%的乡镇(街道)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
文化产业是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头戏。我市大力发展以印刷出版、红色旅游、娱乐休闲、报刊传媒、影视制作、广告会展等为重点的文化产业。我市旅游跻身全国12大重点红色旅游区,赣州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升格为国家级,赣州东宏锡制品公司、赣州五龙风情园、宁都飞天工艺品公司等3家企业成为江西省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一桩桩好事、喜事接连而至,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去年文化产业总收入达130亿元,同比增长50%。
如今,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红利初步显现,文艺精品不断涌现,重点打造的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已演出110场,大获观众好评,社会反响强烈,并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成为我市文化建设的典范之作。
“传承为基,创新为魂。目前我市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赣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规划》。我们希望以深入实施《若干意见》为契机,规划带动,项目拉动,传承创新推动,促进我市在红色历史研究、革命遗址保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文艺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红色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起到示范性作用,成为标杆和样板。”面对赣州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未来,朱家柏如是说。(记者谢若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