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6日
近期,章贡区劳动就业局、妇联等单位在水南镇举办了3期烹饪、手工编织等各类创业技能短期培训班,吸引了300多名失地农民参加培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市中心城区大量农民变身城市居民,他们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往往对城市生活难以适应。如何引导农民真正融入城市,使农村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章贡区积极破解难题,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加快城乡体制转型,让失地农民尽早融入城市生活。
章贡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快了城乡体制机制的转型,将一批农村基层组织改制为社区居委会,使农村人口变成城市居民,逐步降低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共享统一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相关部门重要考评指标,在居民中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相应的村规民约,提倡文明节俭新风,引导广大农民更新观念,摒弃封建迷信、乱倒垃圾、铺张浪费等不良陋习,把更多的钱用到生产生活、创业致富上。
为及时解决失地农民创业就业的后顾之忧,章贡区因地制宜将他们纳入城市劳动力管理范畴,及时制定系列优惠和帮扶政策,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就业招聘会、免费技能培训等形式,帮助他们“洗脚上岸”,为有创业愿望的农民提供创业培训、担保贷款等创业服务,帮助被征地农民实现转移就业。黄振珊是原水南镇南桥村一名农民,几年前,随着章江新区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黄振珊和其他村民变身城市居民,虽然一家人住进了新房,由于失去了土地,黄振珊对未来的生活顾虑重重。章贡区有关部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为他提供创业服务,在章贡区农业、就业等相关部门引导下,黄振珊通过政府贴息贷款筹集资金近300万元,创立了赣州兴万家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黄振珊带着10多名村民来到沙石镇火燃村,带头种起了金针菇、杏鲍菇、茶树菇等多个食用菌品种。如今,他的食用菌基地年产金针菇超过2000吨,还带动了周边10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
为了丰富失地农民进城后的文化生活,章贡区还不断加大文化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深入开展科教、文化、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的同时,还组织文化馆专业人员对失地农民免费开展舞蹈、健身培训,引导辖区单位各类文化、体育和教育设施场地向附近居民免费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建设呈现出驻区单位和广大居民齐抓共创的良好局面。(李禾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