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货币发行去美元化 释放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丁志杰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8日

    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工作,将极大地提高实体经济获得融资的可得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还表现为实体经济以适当的价格获得融资。我国高利率、高利差削弱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也是当前货币金融领域乱象发生的前提条件,而货币发行美元化是造成高利率、高利差的根源,必须通过改革从深层次上解决约束金融作用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

  一、我国货币发行美元化是当前货币金融领域乱象的重要原因

  关于当前货币金融领域乱象的分析忽视了货币发行体制这一供给层面的基础性因素。今年上半年,我国货币金融领域出现了一些现象,“热钱”流入,货币信贷“空转”,货币信贷快速扩张与流动性紧张、利率高企并存,尤其是6月中下旬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与利率飙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普遍联系而言,可以找到几十甚至上百条的具体原因,但是可能还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从而不能对症下药,而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拖延问题的解决甚至使问题恶化。具体而言,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企软约束,房地产行业信贷控制,银行不谨慎放贷,“影子银行”体系等等,这些短期需求和微观层面的因素都是造成当前金融领域乱象的原因之一。然而,这些具体因素只是说明在高利率、高利差情况下为什么货币信贷空转,但不能解释全球处于超低利率背景下,在储蓄率高、货币信贷快速扩张的我国,为什么利率和利差一直居高不下这一关键问题。我们的分析和研究表明,从供给层面看,我国货币发行体制是根源和症结之所在。

  我国货币发行体制呈事实上的美元化。由于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外汇占款逐渐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乃至唯一渠道。以今年3月末为例,在央行负债方,我国基础货币高达25.15万亿元,其中包括19.06万亿元的存款准备金和6.09万亿元的现金发行,这和其资产方25.41万亿元的国外资产基本相当。这表明我国基础货币发行基本上是以美元等外汇为保证,国内信贷渠道基本关闭,货币发行失去自主性。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造成货币信贷被动快速扩张。在货币发行美元化体制下,企业将外汇收入卖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卖给央行。结果是企业在商业银行多了一笔人民币存款,商业银行在央行多了一笔存款准备金。由于存款准备金的利率低,商业银行必须将由此产生的超额准备金用出去,如放贷、购买债券,形成收益相对高的资产。即使在准备金率为20%的情况下,银行的资产也能扩张到最初存款的5倍。从去年12月到今年3月的4个月里,由于财政存款减少和外汇流入增加,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了1.48万亿元,在法定准备金没有调整和备付金率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银行可以创造高达7万亿元的信贷等资产。这些资产大多又形成银行体系的存款,进而造成货币供应量也被动快速扩张。

  央行现行对冲操作方式使得利率和利差居高不下。央行冻结外汇占款的主要工具是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尽管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付息,但低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利率,更低于商业银行放贷的利率,加上存款准备金率处于高位,商业银行不得不以更高的利率将资金用出去。20%的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商业银行吸收100元存款,只能拿80元去经营,这80元的收益要覆盖商业银行吸收100元存款的利息成本以及各种经营成本,还要有利润。据测算,即使是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中小金融机构,银行资产利率需要提高至少0.5个百分点才能覆盖低利率存款准备金带来的成本。

  央行财务平衡需要和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目标进一步使货币信贷扩张和高利率、高利差问题严重化。一是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央行在外汇储备资产上存在很大的会计损失,3.4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按现在汇率折算约合21.3万亿元,但在其资产负债表上对应的是超过24.6万亿元的外汇占款,会计损失高达3.3万亿元。做大货币供应量,一定程度可以稀释问题的严重性。二是如果对冲外汇占款成本过高,外汇储备资产收益又偏低的话,央行亏损问题将会更加严重,目前我国央行对冲操作之所以还能维系,主要依赖于对商业银行征缴低利率、高比率的存款准备金。这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小的财务成本,只能通过设置高的存贷利差,最终将这部分成本转移给存款人和借款人承担。三是由于存在共同的利益和相互依赖,央行在面对商业银行放贷冲动和不谨慎流动性管理时表现出过度宽容。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