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郭田勇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8日
中国经济这一轮减速并不仅仅是一种周期性的,同时也是经济深层次上、结构上的一种体现。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在下降。如果是周期性经济减速,则波谷下面应还有波峰。但这次的波谷后面不会再有10%的波峰了。今后我国经济的增速要明显下一个台阶,7%至8%的经济增速将是常态。
基于这种基本判断,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减速的容忍度。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推进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通过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从未来政策选择看,要保持稳健或者中性的货币政策。未来央行综合用好数量型、价格型货币工具,合理搭配,给全社会提供稳健的、适当的货币环境非常重要。相对而言,更多的精力可能要放在财政政策上,财政政策要进一步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支持中小企业,支持弱势群体。
在金融改革方面,这里特别想谈一谈民营银行问题。当前鼓励探索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其意义有三点:
第一,这体现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所谓改革,就是把以前由国家独自经营的领域,特别是商业性领域逐渐向民间资本放开。具体而言,放开的不只是银行业,还包括铁路、电信、通讯、石油和石化这些行业。我认为,只要是商业性领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行业,都应当逐渐向民间资本放开。民营银行首先体现了这种改革思路。
第二,民营银行能解决中小企业或者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民营银行规模比较小,从银行服务经营特点上,小的和小的之间是存在更强耦合机制的。所以,民营银行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第三,民营银行能使金融生态更加丰富。金融生态不能只有大鱼,没有小鱼、小虾。市场竞争更加充分,能够提高整个银行业的运营水平和金融活力。
关于民营银行已经酝酿很久,为什么迟迟没有真正行动呢?我觉得监管层有几方面的担忧:一是认为民间资本不懂银行;二是担心民间资本办银行之后,会利用银行与以前经营的企业做关联交易,搞利益输送。三是担心如果办不好,会把钱卷走,逃之夭夭。
对这三方面的担忧,我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关于民间资本不懂银行的问题,鲁迅先生说过,任何婴儿生下来之后第一声都是啼哭,而不是一首歌。没有任何资本会盲目地去做办银行这个事情,要非常懂才敢干。即便国有资本办银行,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此外,现代经济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民营资本拿钱,不懂不要紧,可以请懂的人干,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开的。因此,不懂银行不能成为不能办银行的理由。
关于利益输送的问题,广义上讲利益输送是非常好的事。就关联交易而言,国有银行只愿意给国有企业贷款,也是一种利益输送,也是关连交易。从狭义上讲,利益输送如果是企业跟民间资本关联起来,给自己贷款,就要有监管。银行业有关联股东贷款监管要求,也有对于单一企业贷款占资本金的最高限。把现有的监管政策落实到位,是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的。现在办民营银行,与上世纪80年代办信用社、办银行的情况不太一样。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南发展银行为什么办了一段时间就倒了?当时海南要搞实验区,也要吸引民间资本进来。当然,当时民企还不成气候,很多企业只是名义上很大。银行成立以后,贷款5000万元,企业把钱拿走,一开始就形成了“空心”,基础就没有打好。现在很多民间资本钱都是非常多的,所以说现在和以前的环境还是不一样。
至于第三点,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比如说银行没有办好,民间资本会不会一走了之。国有资本没有地方跑,民营资本太容易跑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做的是,能够把银行出问题后导致公众利益受损害和银行自身的利益屏蔽开。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宏观审慎监管体系非常重要。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把银行的损失与存款人的损失隔离开。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可以隔绝单一问题银行的风险传导。未来随着民间资本的进入,没有银行倒闭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我们所做的就是要提前把防线建立起来。
有人提出来,民营银行自担风险,能不能作成无限责任的民间银行,就像古代票号一样,父债子还,不让你逃债。我认为,设立无限责任是对民间资本的歧视,因为国有资本、外资都不是无限责任。办无限责任银行不利于民营银行发展,同时对其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形成阻碍。
小银行在发展阶段,可能都会存在信誉度不高、社会认知程度不高的问题。所以,建立强制性的存款保险制度非常重要。无论是大银行、小银行,只要对存款人有一种宣示效应,钱不回来有保险公司兜底,对推动银行业真正的竞争还是有必要的。有些商业银行反映,存款保险制度会增加经营成本。其实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提高银行整体的信用额度,对中小银行是非常有利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民营银行有好几路兵马都在搞。我们中心也在帮着几个企业设计方案。我认为,在存款保险制度还未建立、利率市场化没有真正完成的情况下,无法大规模设立民营银行。利率市场化与降低银行准入门槛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进行,银行的准入门槛才能往下降。目前可行的选择是先进行试点,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未来大面积推开做好准备。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金融学博士。现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银行业经营管理、金融监管等。近几年在国内外重量级报刊发表多篇观点鲜明、反响热烈的学术论文;主要专著或译著包括《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选择》、《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研究》、《中国银行业的综合经营与监管》、《金融监管学》、《金融危机的教训》(译著)等。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