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进一步挖掘金融潜力 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赵庆明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8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人更加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最近一段时间,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平稳,主要指标仍处于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尽管今年以来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国外不断出现唱空中国经济的论调,也不断有人建议扩大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但是政府并未如以前一遇到经济增速放缓就出台保增长保出口的措施,而是在坚定地走转型发展之路。李克强总理多次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中央坚持走经济转型之路,主要是过去那种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尽管早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就认识到“经济活动的效益太低”,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上,但由于受制于资金相对缺乏、就业压力大、人民对收入增长要求迫切等情况,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是将经济增长速度放在了首位。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也进一步认识到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的不足,指出中国经济运行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要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不可否认,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0多年,中国经济增速确实很快,年均增速比此前一个阶段增加了1个多百分点,接近11%,中国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出口和外汇储备等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成绩是显著的,但是结构性问题也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过多依靠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

  投资的拉动效应大幅减弱。根据支出法核算,我国GDP中,资本形成的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35.3%上升到2011年的48.3%,而最终消费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62.3%持续下滑到2010年的48.2%,到了2011年比重有所回升至49.1%;同期,净出口对经济的直接贡献也显著提高,各年度占比均超过2%,算数平均值为4.5%,2005年至2008年连续4年其比重超过5%,2007年更是达到有记录的历史高点8.8%。过度依赖出口,我们看到的结果是中国成为遭受国际上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美国等国也以此为借口施压人民币升值。但是,同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却在下降,2001年时投资乘数为2.39,此后大体上呈下降趋势,2001年至2012年年加权平均投资乘数仅为1.14,尤其是大规模上马投资项目的2009年和2012年投资乘数均低于1,分别为0.52和0.73,投资乘数小于1说明投资处于“不经济”状态。2011年的投资乘数为1.19,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尽管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净出口等扣除价格实际增速均超过2011年,但是GDP增速却由9.3%下降到7.8%,主要原因是投资的效率太低。去年上半年,投资乘数为0.89,下半年为0.64,这与去年4、5月开始启动一批投资项目有关。根据最新数据测算,今年上半年的投资乘数为0.69,比去年下半年有所回升,但是仍然低于1,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尽管投资、消费、净出口扣除价格后实际增速高于去年同期,但是GDP增速却由7.8%下降到了7.6%。针对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速相对一季度放缓,有经济学家认为是投资增速放缓导致,并建议下一步应该通过加快投资来促使经济增速回升。对此,我并不赞同。如果下半年政府简政放权激活民间投资的效果能够开始显现,并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维持在20%左右的增速,投资乘数有望进一步回升,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比上半年略有加快。

  过度依赖第二产业,中国单位GDP能耗降低压力大。根据三次产业核算,我国GDP中,第二产业占比从2000年的60.8%下降到2011年的51.6%,同时,第三产业比重从34.8%上升到43.7%,第三产业的发展低于预期目标。与中国发展程度相当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在60%左右,发达国家的比重更高,美国接近80%。三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过度依赖制造业等第二产业,使得中央提出的降低能耗的达标压力巨大,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达标甚至出现人为拉闸限电的简单粗暴做法。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中国单位GDP能耗不仅显著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部分发展中国家。

  总之,中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到了必须坚定走转型升级之路,必须转向主要依靠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主要依靠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上。

  在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金融可以且应该大有作为。

  首先,针对货币信贷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存量上更多地下工夫。不是说增量不重要,而是很重要,但是从规模看来,存量更客观,如何盘活存量更重要。到今年6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72.87万亿元,本币贷款余额为68.08万亿元,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5.08万亿元,根据过往的规律,下半年新增规模约为3.5万亿元到4万亿元之间,可见相比增量,存量更值得下工夫。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都热衷于“垒大户”,更愿意给大型企业发放信贷。尽管过去几年随着中央政策的倾斜和引导、利率市场化加快、大型优质企业更加依赖直接融资等压力,各级各类商业银行开始更加重视中小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但是从结构上看,更多的信贷投向了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小企业所得的信贷占比还是较少,与其在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位置不相适应,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更大。新一届政府提出更多简政放权来进一步激活社会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民间投资主要是中小企业,要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当然离不开金融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