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5日
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再传新意向。
7月24日,记者独家获悉,中国保监会日前召集各保险公司高管,就未来保险业的改革创新思路进行研讨,会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公司代表分别发言。
虽然只是一次“务虚”的闭门研讨,但敏感的与会高管还是从中嗅到了改革的“新风向”。尤其在资金运用方面,监管机构支持保险资金市场化运作的思路表露无遗。
其中包括,未来有可能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延续多年的“比例监管”,进一步在保险资金投资比例、投资范围、投资方式等方面,实行更大更彻底的开放,逐步实现由公司自主决策投资行为;行业性产品的募集和投资由行业协会自定标准、自行注册、自律监管等。
但上述议题目前仍停留在“思路”阶段,是否能够顺利落地,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实施均无明确时间表,一位与会人士告诉记者。
目前来看,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一环,就是发展另类投资业务,打造保险的长端资产池。今年年底,保险业另类投资规模将有望达到7千亿元,明年将可能突破万亿。据了解,上半年,保险行业年化投资收益率已经回到5%以上。
研究放开投资比例限制
“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是项俊波主席执掌保监会后重点推动的改革之一。目前还有境外投资、衍生品等投资领域等待细则出台。”一位保险公司投资负责人表示,除此之外,便是业内早已开始呼吁的各领域投资比例限制的放开。
“这是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半年多前业内就开始讨论。”该负责人续称,但是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进展。
前述闭门会议上,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保险资金受到严格限制,渠道上仅限于投资公开市场产品;在仅有的渠道上设定较多比例约束;用审批代替监管,微观干预过多,妨碍企业自主决策;设定行业壁垒;同时过度依赖股票市场。这些限制和壁垒极大伤害了保险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制约保险产品的竞争力。
去年十月以来,保监会果断推进了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今年初,保监会把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等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由备案制向注册制改革,目前注册机构已经交由保险保障基金公司负责,向市场化运作迈出重要一步。据了解,年初至今保险业已注册发行债权投资计划等45项产品,规模超过1600亿元,发行效率比去年提高了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