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江西经济新闻 >> 正文内容

南昌经济该入哪个“圈”?[图]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6日

    同样是面对长三角、珠三角、海西及正在形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工业化初期,南昌可以选择四面出击,但随着地方经济到了必须借助大体量经济圈的力量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当下,泛泛之交式的“融圈子”,正让南昌面临被各大经济圈边缘化的危机。

南昌赣江两岸本报记者海波摄

  一个更具操作性的战略,正铺展开江西发展的新蓝图。

  7月22日,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构建“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生动局面。

  “立足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是我省在新一轮国家区域经济规划中面临的历史性机遇,用什么样的平台去融入至关重要,昌九一体、双核互动,无疑是目前的最佳路径。”南昌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柳华评价道。

  重点与哪一个经济圈对接,以最大限度地承接产业,实现跨越成长?这是长期困扰南昌的一道选择题。南昌是长三角、珠三角、海西三大经济圈中唯一一座省会城市。多年来,面对空间距离均不算近、可承接资源都很诱人的三大经济圈,南昌在选择对接时,往往左顾右盼,难于取舍。而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构想的提出,选择项无疑又多了一个。

  是四面出击最终归于“泛泛之交”,还是选择其中之一重点突破?在地方经济已到了必须借助大体量经济圈的力量才能实现跨越成长的新时期,南昌的选择将影响整个江西发展的速度与高度。

  从“左右逢源”到“孤独的南昌”

  在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得名于“昌大南疆”的南昌,一直是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方舆胜览》称南昌“地接衡庐,上控百粤,吴头楚尾”、“当淮海之襟带,扼瓯、闽、交、广之吭”,凭借鄱阳湖和长江黄金水道,南昌长期作为中原与江浙、广东、福建乃至海外交流的主通道。

  这种枢纽地位随着上世纪水运的衰落与陆路运输的兴盛而改变。同时,借改革开放沿海开发之先机,东南沿海率先发力,逐步形成长三角、珠三角、海西三个超大体量的经济圈。这使得位处中部内陆的南昌反倒陷于“不东不西”的边缘化境地。

  为打破内陆区位的劣势,新世纪之初,江西明确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思维。正是在这一新思维的引领下,南昌和省内几乎所有设区市各显身手,开始了各自的“融圈之旅”。沿海企业纷至沓来,招商引资一时左右逢源,一个个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南昌由此实现了从一个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的美丽蝶变。

  但工业化初级阶段千帆竞发式的发展态势,也造成了省内各设区市、县区之间竞争大于合作,致使全省至今未能形成足以跨越行政区划界限的区域性核心增长极。作为中心城市的南昌,在全省的影响力、辐射力不增反减。据最新的《江西发展与现代化进程跟踪研究》报告,南昌市的经济发展指数从2001年的第1位下降至2010年的第4位。

  随之而来的是,南昌在整个江西经济版图中的“孤独状态”。近年来,上饶施行“掉头向东、通江达海”战略,赣州无缝对接珠三角,萍乡则与湖南相亲相近。居民消费外流现象明显,除紧邻南昌的少数县区,江西人往往将上海、杭州、广州、长沙、武汉等地作为高档消费的首选之地。南昌一家国家级开发区的负责人也坦言:“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南昌还可以用土地和税费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但现在一般的企业我们不想要,好的企业又很难招。因为,好企业都会打量南昌在全省和中部等区域板块中的产业配套能力、市场辐射能力、对资金人才的整合能力等因素,南昌目前在这些方面的能量还不足。”

  就此,江西财经大学研究员朱丽萌直言:“南昌强,江西才会强,但就现有的能量而言,南昌作为一个区域性中心的地位已岌岌可危。”

  从左右逢源到“孤独的南昌”,凸显的是工业转型升级、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南昌困境。有专家认为,在新形势下,南昌固然应该继续全面开放,但必须找到重点对接的经济圈,只有这样才能聚集有限资源,与之对接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分工互补的产业布局、相亲相近的政商文化。安徽皖江城市带重点对接长三角的做法,已提供了成功例证。

  但让人难以抉择的是,南昌与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的核心城市距离都在800公里以上,都在其核心辐射圈之外,且每一个经济圈对南昌都很重要,选择哪一个都将留下遗憾。以至于南昌市不少领导感叹:“南昌经济究竟该入哪个圈,这真是道大难题。”

  “中四角”战略构想下的南昌之困

  新的选择项不期而至。

  2012年2月10日,在武汉的倡议下,湘赣鄂三省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一个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城市,旨在打造中国区域经济“第四极”的新平台载梦起航。2012年12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九江召开座谈会,专门听取了湘鄂赣等省负责人对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建立区域互动协调机制的意见建议。不久,合肥宣布加盟。

  尽管来自国家层面的规划尚未出台,但对“中四角”的期待,搅热了整个长江中游区域。据悉,目前安徽的皖江城市带、江淮,甚至远离长江的皖北都提出了加盟的想法。

  众城归心,看重的是有望推出的国家区域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看重的是这一经济圈中资金、人才、产业、市场的聚集效应。正如一位专家所比喻的:“如果将东部沿海比作弓,长江干流比作箭,那么‘中四角’便是张弓搭箭那个发力点,前景不可估量。”

  面对“中四角”,南昌官方将其视为在新一轮国家区域经济布局中争抢发展平台的历史性机遇,从调研论证到具体项目的合作,无不倾尽全力。然而,另一种声音却在学界和民间响起——相比武汉、长沙、合肥,经济总量和城市空间明显偏小的南昌,能否在“中四角”中与三方平等对话,进而借力“中四角”实现跨越?

  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南昌GDP达3000.52亿元,仅为武汉的37.5%,长沙的46.9%,合肥的72.1%;GDP占全省的比重为23.2%,低于武汉36.0%、合肥24.2%、长沙28.9%的占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在全省的影响力,均处于明显劣势。

  同时,武汉城区面积超过700平方公里、660余万人,另有8个卫星城市拱卫。长沙借助长株潭城市群,容量堪与武汉城市群一比高下。相比之下,南昌城区面积仅30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0万,与周边城市竞争大于合作,单核突进,势单力孤。

  城市空间太小,意味着对产业的承载能力有限;经济总量偏小,与周边城市合作松散,意味着对全省的辐射力不强。对“中四角”而言,无疑在南昌这一“角”矮了一截。省内一位经济学者指出:“中四角”更多是一个经济上的概念,倘若南昌未能在其中发挥足够大的作用,或将遭遇被边缘化的命运。更大困惑乃至忧虑在于,四市发展模式相似——同处内陆腹地,有着近乎相同的产业承接对象,产业多有重叠,竞争多于合作。依照资源向区域核心集聚的经济规律,以目前武汉在中部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南昌的诸多优势资源,极有可能会向更具辐射力的武汉迁移。

  “中四角”必将掀起中国沿江开发的热潮,这对南昌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但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此之时,南昌是义无反顾一心融入“中四角”,还是像以往一样四面出击呢?

  既要“融圈子”更要“造圈子”

  周边国家级经济圈的裂变扩容,意味着南昌的机会更多,但同时也凸显南昌在全国经济格局中逐渐被边缘化的严峻现实。

  “一直以来,江西都缺少一个能够在大空间范围内有效集聚和配置资源的‘都市经济圈’,没有形成省域范围内分工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市场格局,致使服务业向心力和制造业辐射力弱化,造成内部恶性竞争、发展失衡。南昌之所以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海西中未能取得理想的成果,并在中部省会城市比拼中节节败退,关键还是自身太弱,靠单打独斗,成不了大经济圈中的一极,所能吸纳的资源非常有限。”江西省委党校江西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黄世贤认为,南昌在坚持全面开放“融圈子”的同时,更要放手在省内营造自己的经济圈。

  事实上,打破区域行政界线,以南昌为中心打造省内经济圈,江西一直在努力。

  1992年,江西提出了打造昌九工业带的新战略,开了省内区域合作的先河。但由于种种原因,昌九工业带建设进展缓慢。尤其是新世纪初以来的工业化热潮中,各设区市、县区更加看重自身经济的发展,省内“都市经济圈”计划被搁置。

  2007年,随着江西工业的壮大和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的凸显,江西重新启动了省内区域合作战略。这一年,以南昌为中心城市,江西提出了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战略构想。2009年12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内区域合作迈入新境界。

  但随后的发展表明,环绕鄱阳湖的多是县区,各自分散,与南昌空间距离较大,难以形成核心力,聚集与辐射效应有限,对做大南昌、带动全省难以立竿见影。于是,如何在设区市层面推动区域合作,成为新的探路方向。在此背景下,昌九一体化、昌抚一体化成为各界的新期待。

  2012年7月、2013年6月,南昌先后与九江、抚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南昌、九江、抚州、宜春还就打造南昌一小时经济圈、昌九一体化、昌抚一体化的“一圈两化”大南昌都市圈达成了《前湖共识》。

  共识越来越多,合力正在凝集。7月22日,省委郑重提出了昌九一体化的新思维,将南昌作为中心城市,九江作为门户城市,双核互动,以昂起江西崛起的龙头。

  就此,黄世贤认为,目前两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34.1%,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32.5%。南昌作为中心城市拥有人才、资金、技术和产业的优势,九江的港口则可以帮助南昌形成通江达海的交通优势,昌九双核联动,可以迅速改变各自“孤军作战”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昌九建立省内“都市经济圈”,将优化市场空间结构,强化两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依托力和辐射力,从而为全省的跨越提供更强的带动力。

  “融入某一个经济圈固然重要,但在做出选择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经济圈,做大南昌的影响力更关键。因为只有这样,南昌才能在对接更大能级的经济圈时赢得话语权,成为其中具有战略价值的功能区,而不至于被边缘化甚至被抛弃。”柳华对记者说。

  远交近合,既“融圈子”更“造圈子”,这或许是现阶段南昌在区域经济中的应有之策!

  本报记者杨建智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