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5日
日前,在江西大田精密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正在抓紧生产。
近年来,赣州市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着力发展壮大高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承接转移产业,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来自赣州市工信委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5.84亿元,列全省第三,同比增长14.6%;完成工业总产值1096.81亿元,同比增长13.7%;主营业务收入1064.21亿元,同比增长13%。
为了生动地反映赣州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日前,记者对部分工业园区进行了走访。
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壮大
“今年,在南康工业园的整体范围内,我们正积极创建知名品牌,倾力打造500亿元泛家居产业集群和300亿元矿产品产业集群,以及服装、食品、电子3个50亿元产业集群,形成1000亿元主导产业产值规模。”近日,南康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2013年,南康市立足本市市情和产业实际,继续坚持主攻工业不动摇,紧紧围绕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目标,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帮扶小微企业,有效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和新兴产业的引进培植。
产业集群是增强产业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赣州工业已经初步形成9个产业集群,其中6个产业集群去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赣州市初步建成国家重要的稀土和钨生产加工基地、全省铜铝等有色金属加工的重要基地。其中,稀土和钨及其应用产业“领跑”9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45亿元,正向千亿元产业目标迈进。乘着赣南振兴发展的东风,这一产业又迎来了重大历史发展机遇——赣州被列为全国唯一的稀土开发利用综合试点城市。赣州市工信委稀土科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意味着赣州市稀土和钨及其应用产业在未来几年里将享受到国家在项目、资金、政策上的大力扶持。
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需要有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支撑。近年来,赣州市围绕重点企业、项目,引进相关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江西高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6.1亿元,被评为“全省外贸十强企业”。围绕高飞数码,赣州市先后引进相关企业为其提供产业配套:可立克科技为其配套电子变压器、富运彩印为其配套电子产品包装……随着上下游企业相继投产,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及高端应用方向加速延伸。
工业园区经济高歌猛进
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园区是主战场、主平台。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效应,从赣州市工业园区的发展可见一斑。
今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至此,赣州市拥有了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今,赣州的工业园区建成面积不断扩大,园区规模和效益持续提升。全市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从2001年不到4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465.7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从2001年不到1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892.19亿元。工业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均实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平均每两年翻一番。
同时,工业园区成为我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各工业园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面向“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从而使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落户赣州,伟创力、光宝力信、大田精密等一批龙头企业纷纷落地投产。
“大家这段时间没日没夜地干活,都在为企业这个月能顺利投产冲刺。”8月13日,在赣州开发区总投资20亿元的首诺铜业项目施工现场,该公司总经理何荣贵向记者介绍说。据悉,今年上半年,赣州市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又有了质的突破,一批重大项目成功落户各工业园区,其中有不少项目已经正式投产。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8月9日,位于章贡区沙河工业园区的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厂房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快马加鞭赶生产。该公司经理助理廖祝元说:“公司自主研发的喜炎平注射液被列为国家级保密配方,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现在企业销售收入是3年前的6倍。”该公司的发展正是赣州市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的生动一例。2012年,赣州全市共申请专利1872件,专利授权1097件,同比分别增长74%和66%,居全省设区市前列。在去年6月召开的“江西省科学技术(专利)奖励大会”上,赣州市共有14个项目获表彰,是全省获奖项目最多的设区市。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对于推动赣州市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促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赣州市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先后建立了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产业研发平台,组建了赣南地调大队院士工作站,新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章源钨业、虔东稀土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已经通过国家评审。2012年,我市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2个,此举有力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记者杨小林 实习生兰永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