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0日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繁华的城市新貌中,不免有些城中村点缀其间。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如何让城中村靓丽起来,成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课题。
前不久,笔者来到龙南县的城关镇——龙南镇部分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目睹了当地结合镇情村情,通过集中卫生整治及创建工作机制,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对城中村的卫生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垃圾围住家门口
龙南镇大罗村属于典型的城中村,村里有28个村小组、2万多人,辖区内还夹杂有工业园、住宅小区,卫生管理面临巨大压力及考验。日前,笔者跟随龙南镇干部徐吉来到该村的新坪小组,映入眼帘的是街巷小道整洁一新,房前屋后窗明几净。原本囤积着垃圾的门前路旁种满了花草,昔日漂浮着不少垃圾的池塘被承包者清理干净了。
据徐吉介绍,以前新坪小组的村民习惯性地随处乱倒垃圾,村里的公共池塘就是一个实例,日积月累,池塘水质乌黑,臭气熏天,一到热天更是苍蝇满天飞。“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了。“以前甚至有人把垃圾倒在离我家大门不远的空坪上,经常一出门便能闻到一股怪味。”村民谢华说,谢华所说的空坪,不仅成了倾倒垃圾的场所,还经常被堆积了大量的沙石、竹木等物品,以致有村民开车回到村里,都找不到一个放车的地。
同属大罗村的寨背小组,有一条将近4米宽、3米深的水圳,多年来的垃圾倾倒,让这里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臭水沟。“有一次村里进行了一次清理,当场运走了10多卡车的垃圾。”大罗村村党支书廖杨生直言道。
村落面积大,外来人口多,处于新城区的大罗村,卫生状况的好与坏,不仅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了整个城市形象和品位的提升。就这一项卫生工作,常把廖杨生累得够呛。由于资金等原因,之前村里只能聘请五六个临时工,每天负责打扫下几条主干道,村里面的卫生根本无暇顾及。而平时更多的是村民打电话向廖杨生反映卫生状况。电话一来,廖杨生就与村干部到现场查看,卫生确实糟糕的,立马组织人员进行大扫除。然而,这种“见子打子”的工作方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重拳整治立竿见影
今年上半年,龙南镇对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卫生整治。那段时间,很多村民都能看到,60多名干部及志愿者起早贪黑,开着垃圾清运车,重点整治主干道及河岸沿线成片暴露的垃圾。据统计,此次集中整治,该镇共清运垃圾300多吨,清理河沟近5000米。
但是,卫生整治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龙南镇与县环卫所合作,聘请了一批专业保洁员,以便做到垃圾“日产日清”。然而,保洁费的收取遭遇了尴尬,村民们见到村干部来收费,立马躲躲闪闪。最后还是村民们看着保洁员每天两次风雨无阻地清运垃圾,以及看到村里的卫生面貌变得整洁舒心,大家这才开始有意识地把垃圾进行袋装处理,或投放到固定投放点,并自觉上交保洁费,甚至还有些村民主动提出要提高每月的保洁费,以增加保洁人员的工资。“一个月才5元费用,就能保证门前屋后30天的干净整洁。只要卫生好,这个钱我们愿意出。”老党员廖彩赞的话道出了很多村民的心声。
如今,走进龙南镇的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映入眼帘的是沿线随处可见的禁倒垃圾警示标语,每隔几处还设立了固定的垃圾投放点,街巷小道、屋前屋后干净清新……眼前所见与之前的“脏乱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建立环卫长效机制
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的卫生,如果光靠一时的集中整治,这只是暂时的治标,治本仍需依靠建章立制。为此,笔者走访了龙南镇相关负责人,就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的卫生治理如何才给力进行了探询。从反馈的信息得知,目前该镇正按照以点带面、分类推进、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引导村民定点倾倒,有偿保洁,逐步建立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
具体做法是:一是整合资金,确保投入足。城中村卫生环境的保护范围广、工作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因此环卫治理的经费采取了由镇政府投入一部分、相关单位扶持一部分、村(社区)自筹不足部分等多渠道共同解决。
二是因地制宜,建保洁措施。对已纳入县环卫所管辖范围的村,实行垃圾袋装化收集;对未纳入管辖范围的,根据各村组实际情况,由村委会自行选聘保洁员,定时定点收集垃圾,并统一运至指定的中转站,或者通过集中兴建垃圾池,实行垃圾定点投放、定期清运,然后按照县环卫所的要求,将垃圾统一运至中转站或各村自行运至垃圾填埋场。
三是加大宣传,树立卫生观念。环境卫生的好坏,关键在于人。因此通过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发动党员干部入户宣传,签订环卫保洁责任书等形式,宣传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卫生观念。定期组织志愿者义务开展公共场所卫生大扫除活动,以及在村里开展卫生评比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参与维护本区域的环境卫生。(李胜雄 李清鹏 戴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