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6日
亿万年来,受燕山期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大余县境西北部山脉形成了全世界著名的钨矿床。1907年,德国传教士在大余西华山发现钨矿,由此揭开了中国钨矿开采的历史。
作为一个因钨而建、靠钨而兴的资源依托型城市,百年的钨开采历史使得大余县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较多。“世界钨都”如何铲除污染痼疾?如何从源头扼住污染的“咽喉”?近年来,该县以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为契机,铁心硬手推进环境治理工作,创新分类整治、一厂一策等行之有效的举措,加速推进绿色转型新路子。
A
分类整治,掐住“咽喉”
去年底开始,大余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排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对108家排污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
“可以说,这是我县有史以来最严的整治行动。”对于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大余县环保局副局长谢树林这样评价,“在排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中,县委、县政府下了狠心、动了真格、出了重拳。”
谢树林说,针对排查的108家排污企业,县里按照强制停产一批、挂牌督办一批、依法取缔一批、长远整改一批的原则,进行分类整治。
为确保整治行动的顺利开展,该县下发了《大余县排污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由县环保局牵头,联合矿管、安监、林业、国土、水利、工商及各乡镇,成立4个排污企业专项整治排查工作组,强势推进排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
该县对于无证无照、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41家非法排污企业,分别下达关闭取缔通知,依法对其关闭取缔;对62家存在环保设施运行不正常、未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和亟须加强监管等环保问题的排污企业,实施挂牌督办,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位于章江河及支流两岸1公里范围内的伟良钨业、金城钨业等5家企业实施退城进园,限期搬迁,保障章江源头环境质量,呵护一江清水。
“我们还从4个整治小组中抽调环保、公安、工商、地矿、供电公司的精干力量,由县领导带队,通过断电、没收电表、拆除工棚、捣毁水池和摇床等机械设备等方式,阻制部分非法企业死灰复燃。”联合执法整治工作组第四小组组长刘会权说。
通过构建起多部门、多方位的“大监管”格局,大余县环境治理开始走出“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据了解,目前,该县各项整治工作正按时间节点稳步推进。
B
对症下药,科学整改
“排污整治,关键在于治理。”大余县环保局总工程师罗登民言简意赅地说。针对62家需要整改的排污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大余县运用“一厂一策”“治旧控新”的方法对症下药,限期整改,合格一家验收一家。
技术改造升级,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为减轻企业发展压力,该县积极向上争资争项,推动涉重企业重金属污染治理提标升级。
“2010年至2012年,大余县共争取到位国家重金属治理专项资金10350万元,仅去年就争取到位中央2012年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示范区域专项资金8150万元,这也是全市环保系统争取到位的第一笔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专项资金。”大余县环保局监督管理股股长陈大胜告诉记者。
此外,大余县还建立起排污企业环境整治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减排步伐。2013年,该县财政安排了15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扶持企业实施环境治理,督促企业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涉危设备、设施和工艺,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自动化建设。
由于尾矿库渐满、废水沉降时间不足、外排废水偶有超标现象等原因,大余县宏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被列为排污整治整改企业。日前,记者在该公司尾矿库看到,重金属治理设施已全部安装调试到位并正式投入使用,同时设施周边已进行了绿化、美化,现已申请环保设施竣工验收。
该公司副总谢科明告诉记者,按照环保部门为其量身定制的整改方案,该公司正在清理尾矿库,实施尾砂综合利用及废水处理项目。整改完成后,公司将达到年综合利用8000立方米尾砂的生产规模,每天废水处理量可达1500立方米,外排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此外,每年可回收13.5吨钨金属量、19吨锡金属量,年新增产值160万元。
谢科明所指的整改方案,正是大余县委托赣州生元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对62家企业一一进行实地考察,排查出各企业的现存问题后量身定制的整改方案。该县还推行“一个企业、一名县级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乡镇”管理模式,实施责任追究及责任倒查机制,制定了《江西省大余县排污企业专项整治项目技术实施方案》,在帮助企业解决环保设施技术改造问题的同时,引导企业依法依规生产经营。
为使机制趋于常态化,大余县还设立排污企业信访投诉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对招商引资新上项目严把准入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拒之门外。截至目前,该县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
C
多方合力,破解瓶颈
“因为资金、技术以及场地等客观原因,我们在整改过程中也的确存在一定困难。希望政府能够提供融资渠道,在资金、技术上给予帮助和支持,帮助更多企业顺利完成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大余县经纬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游九香道出了众多企业主的心声。
规模以上企业少,企业经济实力不足成为了该县重金属污染治理过程中的“拦路虎”。此外,加快推进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恢复、建立监管长效机制也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若干意见》的出台,无疑给相关企业带来了福音。
“《若干意见》里提出要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完成赣州市历史遗留矿山环境综合治理,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专项资金划拨下来,更多企业能享受到专项资金。”提及《若干意见》,业内人士信心满满。
在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过程中,大余县引进一批采矿、选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推广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淘汰高能耗设施,从工艺设计、设备选型、生产技术等源头上把好节能、降耗和增效关。
建立监管长效机制,着力破解治污瓶颈。大余县将所有涉重企业列为县重点监控企业,在60家企业中设立了跟踪服务单位及驻厂监督员,每周不定时对重点企业实施现场检查及采样检测,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重点排查企业。
对于矿产开采遗留下的“硬伤”,近年来,大余县通过抓紧做好矿山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和项目申报工作,聘请土壤改良专家进行治理,在受污染土地上种植狗牙根、葛藤、竹柏、桂花等花卉苗木,治理和修复受污染土地。
在开始闭库复绿工程的西华山钨矿尾沙坝,记者看到,初春播撒的狗牙根草籽已经生根发芽,迎风摇曳的嫩芽似乎正以自己坚忍的姿态,证明这片“人造沙漠”即将开始的崭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