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6日
时至今日,会昌县永隆乡井头村高陂小组的吴根连等6户群众还经常在一起,分享他们的“胜利”。林权改革后,吴根连及其同组村民有一块林地,在确权的时候因界址不清,被另外一个乡的村民“占据”了,这让他们耿耿于怀。从那时起,他们就走上了上访之路,尽管耗费了很多精力,但时过多年,一直没有定论。
2012年初,他们的诉求被提交到了一个叫“会昌县林业局历史遗留问题排查处理办公室”的临时机构,有一名县委常委专门包案督办,有两名县领导具体参与调处,有一个工作组专门到山场里走访踏勘。不久之后,调解成功,吴根连他们的心气也消了。
其实,吴根连不知道,他只是会昌县排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过程中“获益者”中的一员。从2012年初开始,会昌县直面历史遗留问题,以极大的勇气和责任担当进行化解,不仅理顺了群众的心气,也赢得了发展的先机。
直面历史遗留问题
新官承揽旧账
每天一上班就要面对一拨又一拨前来反映问题的群众,想沉下心思办点公务都有困难,这是2012年初会昌县领导干部面临的尴尬事。那时,多年累积的历史遗留问题成了阻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也是推动发展,新官要揽旧账,这是责任,更要勇气。”新任会昌县委书记不久的傅春荣在一次县委常会上如是说。2012年初,会昌县委果断决定,将2012年定为“历史遗留问题排查处理年”,在全县范围内按“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不留死角地对辖区内所有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排查、梳理。
历经两个月的摸排情况汇总后,原来寄予厚望的信访群众心又悬了,就连领导小组的一些干部也感受到了一阵阵“寒流”,排查上来的历史遗留问题总量之多、难度之大令人不寒而栗。仅需要县级层面解决处理的问题就多达十大类94件,涉及5007人的信访问题。
“事要解决”,面对心忧忡忡的信访群众和迟疑不决的干部,会昌县委、县政府用四个字作出了铿锵有力的答复。
领导包案化解问题
接访变成下访
历史遗留问题排查梳理完成后,会昌县紧接着就将需要县级层面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全部落实了领导包案责任,每类问题确定了一名县委常委为“总包案责任领导”,每个个案确定一名或多名县领导为“包案县领导”,将涉及的乡镇、部门列为“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责任人”,同时还定下了办结时限和内容为“包情况掌握、包思想教育、包解决化解、包息诉息访、包信访稳定”的“五包”责任。
接访变成下访,该县各级各部门与县直单位下派的“三送”工作队依法依规、用心用情地直面群众诉求,站在群众立场思考,做实工作。通过带案下访,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同信访人及包案责任单位组织召开了一次次专题调度会,对涉及的信访事项进行个案分析、研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县领导小组采取电话督办、发函督办、会议调度督办、通报督办等多种形式,有效促进了问题的积极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排查处理工作开展两年来,以县委常委会、县党政联席会名义进行的专题调度会就达20次,进行了160多次督查督办,有力地推动了“事要解决”。目前,十大类94件历史遗留问题已办结91件,办结率达96.8%。
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由此,会昌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公众安全感测评由2011年全赣州市第16位、全省排名第79位一举跃升到今年全市第3位、全省第9位。
清理旧账收获民心
问题化为机遇
林俊青2000年在白鹅乡政府开发新圩市场时,买了土地,在圩镇安家。自从房子建成后,领取国有土地使用证,办理房产证就成了他不断信访的诉求。同他一样遭遇的群众在白鹅新圩有144户,在全县范围达2009户。会昌县城乡建设历史遗留土地办证问题处理工作组深入乡镇,挨家挨户核查,分门别类地提出具体的处理办法,让1390户办理了国有土地使用证,619户办理了集体土地使用证。
正是这些“证”,证明了会昌县直面历史遗留问题的决心和勇气,收获了民心,也让会昌从历史遗留问题缠身中从容转身,赢得了发展先机。该县信访局局长曾小阳感慨地说:“历史遗留问题排查处理一年多,把二十多年来累积的问题摊出来处理,这项工作有点像愚公移山。这座山移开了,会昌发展也就能轻装上阵,风清气正了。”
事实上,会昌理旧账还理出了意外的收获。就拿城乡建设历史遗留土地办证来说,通过依法依规的处理,清缴回了原来应缴未缴的土地出让金、契税等应收资金近2000万元。1390多栋房屋完成办证后,有不少群众通过抵押向金融机构融资,盘活了资产,为生产发展带来了活力。
清理旧账产生的“蝴蝶效应”体现在了发展的其他工作层面上。2013年,会昌县谋划实施重点工程项目185个,总投资360亿元,项目总数和投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因为项目用地的征拆得到群众支持,有88个重点项目顺利开工,12个项目已竣工,全县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正以30%的增速跨越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