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形势要求银行业创新求变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郭田勇 陈澄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9日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速由第二季度的7.5%上升至7.8%。这一消息缓解了市场的紧张情绪,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将向好发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支撑银行业。这种视角一是过于片面,缺乏对其他经济数据的关注;二是脱离了国内外大经济环境和中国国内政策环境。总体来看,增速适度放缓、结构调整和金融改革深化是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这一基调下,中国银行业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国内外经济增长相对乏力,银行业经营风险将有所增加。
7月份以来,中央陆续推出铁路建设投资、棚户区改造、环保技术拓新、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等微刺激政策,这是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小幅反弹的主要原因。但是,反弹并不强劲:9月份中国工业生产同比增长10.2%,低于8月份的10.4%;固定资产投资和零售额增速也有所放缓。从国内看,中国“稳增长”的目标已经从8%下调至7.5%,经济政策更强调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投资主导经济增长的模式将有所转变。从国际看,新兴国家经济增速均有所下降,而发达国家经济有所改善但复苏缓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均下调了世界经济增速预期,中国出口仍将相对疲软。因此,中国经济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中速增长阶段,这将增加银行营业风险。2013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上升至0.96%;16家上市银行逾期贷款为6476亿元,较2012年底增长22%;5家大行逾期贷款较去年底增长15%,中小银行较去年底增长41%。
第二,金融政策强调“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货币政策仍将趋紧,银行粗放型放贷模式不可持续。
经济增速小幅增长的同时,9月份CPI涨幅创下7个月新高,超过3%,这表明国内仍然面临一定的通胀压力。从货币供给角度看,9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4.2%,高于此前市场普遍13%左右的预期。此外,2013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2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5570亿元。日前,央行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较充裕,外贸顺差继续扩大,贷款增速较快,货币信贷扩张压力也较大。因此,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改善空间不大,银行资金面相对也会偏紧。
从信贷流量上看,政策导向性明显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中西部加强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严格控制。从数据上看,9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6%,分别比大型和中型企业高出2.2个和3.4个百分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增速较低,9月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04万亿元,同比增长6.7%。然而银行业传统放贷模式较为粗放,热衷于大款、大户,其中就包括钢铁、光伏、航运等产能过剩企业。这些贷款额度高、期限长,在资金面较紧的情况下大量投资于此类贷款以及当前的政策转向都将大大增加银行风险。
第三,金融市场化改革深化,依靠利率差获取盈利的模式面临挑战。
2013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利润超过7500亿元,同比增长13.8%,相较于过去超过20%的同比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其利润之高依然惹眼。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进行,银行凭靠利率差获取盈利的模式将不可持续。2013年7月,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同时解除了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2.3倍的上限。这势必加强贷款利率竞争,提高企业的议价能力。如果存款保险制度得以适时建立,存款利率也将放开。就目前来看,中国存款利率低于市场水平,放开存款利率意味着存款利率的提高,存贷款利差缩小。
此外,金融市场化改革将引入竞争。从行业内看,金融“国十条”明确提出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对于互联网金融,相关部门也正在积极研究。民营银行的加入无疑会增加银行业利率竞争,利率也将更趋向于市场化。从行业外看,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直接融资将分流部分融资需求,间接融资的比例会大幅下降。2009年,在社会融资规模总量中,新增人民币贷款高达90%,而2013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占比仅为52.1%。
综上所述,国内经济新形势对银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银行业应把握金融改革重点,摒弃粗放式经营、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创新的发展模式。
首先,银行业应促进客户结构多元化、经营模式差异化。商业银行的规模和速度情结十分浓重,常常选择政府客户、大客户和大项目,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获得的支持则相对较少。大项目通常耗资巨大但是效率较低;并且贷款利率放开后,大客户议价能力增强,其贷款业务对银行贡献率将进一步萎缩。下一阶段,银行应更加关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外商投资客户。
其次,银行要加强业务创新,改善盈利结构。当下,中国银行业创新能力较低,但竞争却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必须提高创新意识,满足新需求,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此外,与国际成熟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较低,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大。2007年,公司类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仅46%,而到2012年年末这一比例已经达到53%。因此,一方面要发展中间业务,理财产品是很好的实践模式;另一方面则应该进行盘活中长期贷款存量,例如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等。
最后,银行应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银行应在信贷规模和投向上严格把关,尤其要增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将使原来的“常量”变为“变量”,金融市场化改革要求银行对业务风险及时识别并准确衡量,其风险管理机制应更加完善。
但应当注意的是,银行业的改革与金融改革是相辅相成的,银行业在其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创新需要整个金融市场的配套支持。金融改革必然促进银行业向更为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银行业的良性发展也将要求并促进金融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总而言之,在新经济形势下,银行业的创新性转型迫在眉睫。 (第一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